如何判断谥号和庙号-如何判断谥号

评价人物生平业绩和贡献,授与具有特定意义的称号,就是我们常说的“谥号”。一般来讲,古代的君主、臣子和贵族死后会取得一个或多个谥号,用来表彰其功绩和品德。要判断一个谥号是不是适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斟酌:
1、 谥号所代表的意义:首先需要了解谥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地位等。
2、 对应的历史人物:查看该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平业绩,以此来判断这个谥号是不是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和贡献。
3、 社会影响:评估该谥号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和评价,包括当时及后世的看法。
4、 相干评价:查阅相干的文献、史书或其他资料,看是不是有对这个谥号的评价或解释。
判断一个谥号是不是适合需要综合以上内容几个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古代是怎么给死后的皇帝加封谥号的?
谥号和庙号的规定
谥号(“”,拼音:shì,音同“示”)为|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
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厣厦砗牛⒘匚嘧谛⒄禄实郏ㄐ⒑偷哿跽厣厦砗牛A硗|h有ü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慈禧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唐代宗的庙号由来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庙号是继位君臣根据其功绩议定的。那么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唐代宗为什么议定的庙号是“代宗”呢?觉得这个“代”字意味着代替,透露着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
有人就此衍生这样一个猜测说这是因为唐代宗兄弟情深,认为自己死去的弟弟——建宁王李才是继承皇位的人。不见得他继位之后,追封了自己的弟弟为承天皇帝。又有人说,其实这是因为他是庶长子,继位名不正,以庶代嫡,继承皇位,因此谓之代宗。但是这个说法站不住脚跟,因为代宗死后,其子继任,议定“代宗”不是直接昭告天下这皇位来的不顺,鼓动别人让自己下台吗?
所以这个“代”其实是褒义的。据说本来他的庙号议定叫世宗的,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有不世之功。不过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又因为世代世代,其实意义差不多,就叫代宗好了。这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有讲:“唐讳世,代宗犹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学如此。”
唐代宗的“代宗”就是这么来的。
判断庙号还是谥号的方法如下:
一、看结尾的字
通常以“帝”字结尾的是谥号,它是人们根据死去之人生平的成就而给出的评价;通常以祖、宗结尾的是庙号,它是在庙中祭祀时使用的尊称。
二、看词性
谥号是按照生平的成就给予的称号,有褒义的、贬义的,也有中性词;而庙号是在祭祀时使用的尊称,只有褒义。
三、看朝代
通常以谥号称呼汉代及以前的皇帝;以庙号称呼唐代及以后的皇帝。清朝皇帝使用年号称呼较多,因为明清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如康熙、洪武等,而汉唐之类的朝代有着多个年号,如开元、天宝、贞观等。
谥号举例:汉高帝、汉武帝、隋炀帝等。
庙号举例:唐太宗、唐高祖、明太祖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2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