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题如何答题-辩证题如何答

辩证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题目类型,它要求考生从两个或多个相反的观点当选择一个,并给出理由支持自己的选择。回答辩证题需要全面理解题目中的观点,并对每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最符合自己立场的答案。

具体来讲,回答辩证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题目:

1. 要认真浏览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目所触及的概念和背景。

2、 分析观点:然后,对题目中的所有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每一个观点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全面斟酌。

3、 提出理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事实、逻辑推理或实例证明等。

4、 避免主观偏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避免使用主观偏见或情感色采强烈的语言。所有的论述都应基于客观的事实和逻辑推理。

5. 总结结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并扼要说明为何认为这个观点是最公道的。如果题目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应当单独总结答案,不能混在一起。

回答辩证题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全面的分析和清晰的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内容的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辩证题。

2015公务员面试辩证题怎么答

此类题目总的思路是:辩证看待——利——弊——趋利避害。首先看清题意、认真分析后表态,需要辩证的来看待;其次,谈谈其合理的一方面;再次,说说其不合理的一方面;最后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措施、方法去引导发扬其合理的方面,限制消除其不合理的方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关于老年人权益,尤其是精神方面的权益,最近进行了立法,如果子女不回家看望父母,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问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题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老年法此次修订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对这样的规定,我感觉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第一、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原有规定已不能全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尤其是无法满足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此次《老年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满足了老人的亲情诉求和心理健康。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以法律推动亲情孝敬走进新时代,则是法治精神的升华。

第二、当下中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社会大流动,儿女远离家园成为常态,由于工作繁忙和亲情看望意识缺乏,常使“回家看看”成为老人前所未有的奢侈品因此政府从法律层面对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加以规定,以立法方式唤醒年轻一辈的“精神赡养”意识。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认为,道德层面的问题仍需要道德来约束,将“常回家看看”这种很难界定和管理的行为入法,可操作性不强。结合目前的社会形势,很多子女都外出求学、务工,工作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无法经常回家探望,甚至一些人连回家的路费都难以保障,那么是否仍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认为值得商榷。

在老龄化时代,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与促使“儿女常回家看看”同等重要。不应该单靠子女的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

因此,要想把我国“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和光大,我认为,除了必要的法律约束之外,还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呼吁和唤醒,从小就要向孩子宣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家长、社会、学校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合理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孝敬父母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氛围。

辩证地看待问题是从哪方面来回答的?

解答辨析题一般分三个步骤:辨、析、结。

一、“辨”要简明准确。

(1)找出中心。先弄清楚题目是要问什么,是要考我们什么考点。

(2) 把握好关键词。对它仔细进行推敲,弄清它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什么正确的?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3)明确辨析点。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分解为结构简单、层次单一的具体问题,降低试题的难度,为下一步组织答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析”要全面完整。 析是分析,分析总的要求是全面、透彻、完整、紧扣题意。分析就是进一步说明判断的理由,一要针对可辨点,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理由,三要分析判断相统一,防止两张皮。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解答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并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2)展开讨论点 具体地说有两种情况: 一是对于结论是或然性的观点(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要展开讨论,具体说明其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不正确的。 二是有些辨析题在一个辨析点中既包含着正确的、合理的因素,又包含着错误的因素,解答这类辨析题,也要按照展开讨论点的原则和方法,针对每一个辨析点,分别指出其合理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即指出其合理、正确的依据);错误的、不正确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即指出其错误的、不正确的依据)。

三、“结”要顺理成章。

结是结论,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结论不能脱离辨别分析,要合乎逻辑,顺理成章,浑然一体。判断时最好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进行判断。如: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不正确”“这个说法不正确” “这个说法不科学”。要引用题目的原话,并对它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组织答案时的注意点:

(1) 分清辨析层次,应该逐一分句逐一分析审阅,看有几个要辨析的层次,每一个层次应该从哪些角度展开。注意分句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如果是,不要漏了对分句这种关系的辨析。

(2)回答的次序,一般要沿着“是什么”(作判断)、“为什么”(进行阐述论证)就可以了,但个别题目要具体情景的要求,要适当回答“怎么办”。

(3)分段分析,一段一个意思,但不要把段分得过于零碎,一般为三段到四段左右,字数每题控制在150-200字之间。

从哲学上看,辩证的看待问题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内外因的观点分析问题。

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运动造成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所以,事物运动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

扩展资料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

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