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梳理材料逻辑思维-如何梳理材料逻辑

在梳理材料逻辑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然后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肯定文章的主要部份,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接下来,可使用关键词、总结段落、图表等方式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可以通过检查文章中的语义、逻辑、观点等方面,确认文章的联贯性和准确性。

如何理清作文的脉络?

所谓脉络,一般是指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后果。

1、疏清文章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理清 文章顺序和层次。

2、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

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步、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

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扩展资料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注意的问题:

(1)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一般的语言的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这组语言的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其思路与行文习惯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

(2)将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还原时,先研究文中空缺处的上下文(讲的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据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或根据语言外部特点的接近来敲定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散文

百度百科 - 议论文

很多人在表达观点时,都会出现表达不清的情况。

例如有一些人,尽管他们经常侃侃而谈,但说了一大堆,听者都不知道他们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由于无法掌握你表达的中心点,别人无法接话,那么彼此的对话自然就会中止了。

一个清晰的表达,一定是条理分明、层次有序,如同楼梯一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有组织、有架构地延伸下去,直达目的地。

而这个“目的地”,自然就是沟通对象的大脑了。

人的大脑,比起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会更容易接收和记忆那些结构清晰,铺排有序的信息,当然包括说话的内容。

所以,当我们进行表达时,一定要懂得给自己的说话内容构建这样一种结构,不仅让自己表达起来会更“顺口”,听的人也会更明白。

其中“三点式表达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常用的表达模式。

不符合逻辑思维的表达

大多数人在表达的时候,通常都是“随意而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日常的对话当中,这种做法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毕竟我们与他人的对话,都是你说一句,我回一句。

但是,当你需要发表某些比较有分量的观点时,如果你还是按照这种“想到哪就说到哪”的方式,说着说着,你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从而让听的人也一头雾水。

一个结构清晰的表达,首先要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而符合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结构,就是一个论述的过程。

所谓“论述”,就是你要有自己的结论,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理由,从而构成“用论证的方式去讲述”的结构。

换言之,“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联系。例如:

这个月我想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旅游,休息一下。(结论)

毕竟忙了这么久,我几乎喘不过气来了,我需要给自己放松一下,补充能量。(理由)

这个表达,其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是一种符合逻辑思维的“论证式讲述”结构。

否则你说:“这个月我想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旅游,因为我昨天拉肚子了,很难受。”

这句话的“结论”和“理由”之间,就看不出任何联系了,所以很难让人觉得是符合逻辑的。除非你是在开玩笑,这就另当别论。

这种简单的语言知识,相信大家都明白。

但是,在日常生活的沟通中,我们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个“论证式”的表达结构,导致自己表达不清的。

这就会产生两种问题。

两种表达不到位的错误形式

我们平常的聊天过程中,比较容易犯下依两种表达错误是:

1,从来只说结论;

2,从来不说结论;

什么意思呢?

所谓“从来只说结论”,就是你说什么,都缺少一个论证的过程,没有为结论提供理由,导致别人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如:

“根据我的观察,这个人肯定是骗子!”

“现在的人眼里只有‘钱’,哪里还会有好人?”

“我总是觉得明天会有大事发生。”

这些话语都是属于“结论”。

说结论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当你说完结论之后,却没有给听者讲述你的论证过程,说出相关的理由。久而久之,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或者认为你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

毕竟没有真凭实据的理由,你这些“结论”跟造谣又有什么分别呢?

一个人只要是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出结论的,肯定会有一个论证的过程,如果他说不出这个论证的过程,无法给出相应的理由,他所说的这些观点,你当成是玩笑话就行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为什么这样说”来套出对方的理由。但当我们不是处于对话的状况时,我们就必须懂得自己说出这个理由来。

说阐述理由的方式,就需要用到“三点式”,后文会讲到。

而至于“从来不说结论”,就是唠唠叨叨一大堆,却没有一个中心点,不知道说这些话是为了什么目的,别人也很难知道你在表达什么。如:

“我之前逛街看到了一家新的餐饮店开张了,好像是吃牛扒的。”

“今天有人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什么活动,好像有奖品拿。”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部电影,挺好看的,剧情又有新意,特效真实。”

这些话语,都是属于对“情况”的描述。

你把这些情况说出来,可能心里是想着给人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可是别人你这种分享有什么目的。

到底是想请我去新餐厅吃牛扒,咨询我应不应该参加这个活动,还是想介绍我去看这部电影呢?

缺少结论,就很容易造成这种问题。因为你这种表述,会给别人留下很多解读的空间。而解读得正不正确,又会影响到彼此对话流畅度,一般不会接话的人,遇到这些讲述,就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怎么回话了。

所以,为了让别人有回话的点,你的讲述最好要给出结论。如:

“我之前逛街看到了一家新的餐饮店开张了,好像是吃牛扒的,你有没有兴趣吃呢?有的话,到时一起去尝尝怎样?”

这个例子的后半句话就属于结论,有一个清晰的“指向性”,别人也就能够对此做出回应,不会“不明所以”了。

有了这些对“不当表达”的认知,接下来就可以搭建合乎逻辑的“正当表达”形式了。

三点式表达法则

表达是一个整理的过程,就是把脑海中杂乱无章的内容,根据表达目标,整理成可被沟通对象接收的“信息包”。

这个“信息包”,可以分为好几份,但在口头表达这种转瞬即逝的动态交流中,最好不要超过三份。

因为人的短期记忆,很难同一时间记忆七个以上的项目,而记忆三个,几乎不用怎么努力就很容易就做到。

所以当你有大量的内容想要表达时,最好的逻辑梳理方式,就是将这些内容“切分”为三个点,逐步陈述出来,这样听者就会轻易接收和理解。

一般来说,所谓的“三点式”表达,就如同我们所了解的那样,用数字去说明。如:

对于这个项目,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个月就立刻推动实施。原因有三点:

第一,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市场动态的变化,贸然推动项目,肯定会遇到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

第二,这个项目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期待,我们仍处于猜测的阶段,还没调查充分;

第三,以目前的价格去推动项目,只是保守估计,我们很难确定项目实施期间预算会超支多少;

所以,针对这三方面再仔细认真研究多两个月,到时再去推送项目说不定会更好。

这种说法,是不是会给人非常清晰的感觉呢?

针对“不赞同”这个结论,然后随即用三点去讲述为什么,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论证你那个结论的理由。

这个表达模式下来,别人就知道你的想法了。

当然,这个“三点式”表达法则,只是一般化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什么都用“第一点因为什么什么”,“第二点因为什么什么”,“第三点因为什么什么”这样去说。

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通过不同形式的“变体”,以“三点式”的思维架构去组织语言,构建表达。

组织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

“三点式”表达法则的宗旨,就是对说话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梳理。

而梳理的方式,就把一大堆不好理解的内容,切分成几个要点,然后再给这些要点安排讲述的顺序,这就能够构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其中,组织语言材料有两种结构:

1,平行结构;

2,递进结构;

换言之,只要你懂得运用这两种结构去组织语言,不管表达的方式是不是那种数字化的三点式,这也能够把内容梳理得层次分明。

所以,我们就可以有其他“三点式”的变体运用形式。如:

“对于这个项目,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个月就立刻推动实施。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市场动态的变化,贸然推动项目,肯定会遇到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

其次,这个项目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期待,我们仍处于猜测的阶段,还没调查充分;

最后,以目前的价格去推动项目,只是保守估计,我们很难确定项目实施期间预算会超支多少。

所以,针对这三方面再仔细认真研究多两个月,到时再去推送项目说不定会更好。”

无需运用数字去表明不同的要点,却依然能够构建出条理清晰的表达,这就是“三点式”表达的变体。

上述这个例子,是属于“平行结构”的表达。讲述的那三个要点,就算顺序不一样也没关系,不分先后,不分轻重。

但当要表达某些由弱到强,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内容时,就需要运用递进结构去组织语言了。如:

“我觉得每年保持旅游的习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为当你在旅游的过程当中,你整个人都是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不会感到有压力,这对我们的身心会有一个恢复或者调节的作用。

而且旅游时,我们的注意力通常都是集中在一些新颖、好玩、有趣的事情上,思想会变得很奔放、活跃,而不像工作那样,想着一堆让人头疼的问题,很容易压抑到自闭。

最重要的是,旅游途中,我们可能会认识不同的人,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可以弥补心理上的创伤,心灵得到好的滋润了,自然整个人就会变得健康起来了。”

这个例子,就是属于递进关系的讲述了,同时也是“三点式”表达法则的变体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去组织语言,我们讲话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呢?

所以,在说话之前,你要养成一个习惯,对即将说出口的内容进行一个全盘的规划。确定自己说话的目的,想要表达的结论,以及相关的论证形式。

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通过“三点式”法则去组织语言,构建表达,这样你说出来的话,就更有逻辑,也更加有条有理了。

提升表达的锻炼方式

最后说说如何去锻炼,才能够获得这种表达能力。

同样,我就运用“三点式”表达的方式去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阅读一篇文章或听别人讲话,从中找出三个要点;

这个方法,可以养成你思考语言材料的习惯。

不管你看什么文章,如果你能够坚持从这篇文章思考其表达的结构,找到其阐述的至少三个要点,这种表达结构久而久之就会印入你的大脑中,称为自己的能力一部分。

第二,当你准备要说一大堆话时,先把这些话浓缩三个要点;

平时说话,我们可以随意一些,但当我们在某些场合,准备发表一番讲话时,我们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最好事先根据表达目的,提取三个要点,以此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这种“提前思考”,可以让我们塑造出有条理的表达惯性。

第三,不要强求一定要说三点;

“三点”只是一个基本架构,但这并不是说,你说任何话都要把内容切分为三点。

有时候一点可以表达完毕,你就用一点去说完,有时候两点,你就说两点。只有你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想说的话有很多时,才需要按照这个法则去组织语言和构建表达。

所以不要强迫自己非要这样去表达不可,最重要的是,你懂得如何浓缩说话的重点,提取表达的要点。这才是需要锻炼的地方。

只要你能够坚持按照这些方法去锻炼,你的表达能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