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有哪些类型的诗句-感遇诗有哪些类型
《感遇诗》是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一组七言古诗,共有17首。其中,包括咏史、咏物、咏怀、怀人、写景等不同类型的诗歌。
咏怀是什么意思
咏怀是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
咏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ǒng huái,是指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
三国,魏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咏怀古迹,皆当在傍晚时邪,此事之必不然也。”《隋书·隐逸传·李士谦》:“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辄毁弃其本,不以示人。”唐温庭筠《寄渚宫遗民弘里生》诗:“未肯睽良愿,空期嗣妙音。他时咏怀作,犹得比南金。”
句子
1、感遇咏怀诗体现了风骚传统及建安风骨,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抱负,对扭转齐梁以来的浮艳文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诗歌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山水诗,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咏怀诗。
3、历代多从比兴、用典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文章认为不论是比兴还是用典,都离不开意象的运用,意象在《咏怀》诗中是非常典型的。
4、王维的诗作类型包含山水田园诗、禅诗、咏怀诗、边塞诗、应制诗、赠答诗、送别诗、悲悼诗和杂诗。
5、他的诗以咏物、咏怀诗为主,描述了其隐居生活环境,表达了他淡泊独善的追求;
6、从时间意象、自然风景、飞鸟意象方面探讨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革新。一个是在为生命忧,一个是在替社会悲,这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
7、南宋徽州词坛从创作题材上说有五大类,分别是赠答词、寿词、咏物词、纪景词和咏怀词;
8、其五言《咏怀诗》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学创作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9、其《咏怀》诗旨隐避,寄托深远,不仅包含着深刻的现实喻指和心理内涵,更传达出整个人生不幸的悲哀。
10、魏晋士人的游览作品中有很多游仙内容的描写,实为咏怀,表达了士人超越现实、摆脱苦闷的渴望。
关于《青鸟》的诗句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补充
参考资料: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另外,南北文风的融合与民族的创造力量也是唐诗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南北朝时,两个政权虽然相互对立,但文化与血液交流的激荡,一刻也不曾停止。到了唐代统一,南北文风,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风格,表现出民族强大的创造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兴盛的原因,然最为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与阶级斗争。书中说:
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富裕安乐,不仅使诗人们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富了生活经历,扩大了眼界,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为祖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以及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正视现实,从而孕育了他们对现实的叛逆精神,或批判现实的精神。
这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显然带着时代的政治特点,但不无道理。北京大学1955级的《中国文学史》所揭示的其它原因约略同于刘大杰先生的。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更加重视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他们认为的原因主要有:
一、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使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欣欣向荣;二、唐王朝不断巩固边防,并扩张疆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四、由于实行科举制度,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这四个方面都对唐代文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所述的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学术界未提到的,即“文禁松弛”。书中说:
就整个唐代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上升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还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文禁方面也比较松弛,不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那样在文禁上一代比一代更加严密而残酷。
该书认为,这一个原因对于文学的发展相当的重要。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所揭示的原因与他人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说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他们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地向古人学习。二是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中也探讨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过去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对民间文学高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三是“诗不言法”,“他们没有被任何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所束缚,被嵌在一个模子里,而是每个诗人,都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与我们相见。”马氏因为没能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分析,还遭到了时人的批评。
1979年之后,文学批评的禁区被打破,唐诗繁荣原因的讨论又活跃了起来。《文学评论》于该年第1期刊登了梁超然的文章,对之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庸俗化倾向”,亦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经济高涨就并没有带来诗歌的高潮。再者,作者也不同意把庶族地主阶级视为唐代诗坛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唐诗繁荣的决定力量,认为那种说法夸大了世、庶斗争的意义,夸大了庶族地主的进步性。实际上,“庶族地主”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是否是一个统一的阶层以及能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怀疑。同一期的《文学评论》上,还发表了皇甫煃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该文对于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视为“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族地主可以利用它,世族地主也可以利用它。”“笼统地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因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初唐这一百年间,不用说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连律诗的最后定型也要到沈佺期、宋之问那时候,更不用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排律来考试进士了。然而初唐时期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而诗歌已相当繁荣,这说明唐诗繁荣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之后,许多专家仍坚持经济繁荣与唐诗兴盛有直接的关系。王水照《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一文,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
① 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
② 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
③ 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范围的扩大。
④ 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表和流传提供了物质手段(“发表和流传”指驿寄、投赠、“温卷”、题壁等)。
最近出版的章培恒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该书说:显然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也都要考经书。而且,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这些都证明,儒学的地位在唐代较之魏晋和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学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使得思想界较为自由活跃,文学创作也很少禁区。
仁智之见,都不无道理。但是独取哪一家之说都显得不够全面,可否将上述各点全部列上,都算作兴盛之原因呢?(朱恒夫,见《中国文学史疑案录诗赋词曲编》)
初唐诗研究概述(许总)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唐诗研究无疑算得上其中之一大宗,而初唐诗作为唐诗整体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和盛唐诗艺术高峰出现的前奏,自亦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发展,初唐诗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文献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唐诗学界向来有重视文献的传统,在初唐诗研究中,首先值得注意的也正是文献资料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初唐时期重要诗人的诗集,几乎都有整理校注本出版。王绩诗文集在其去世后由吕才辑为五卷,中唐时被陆淳删节为二卷本,元明以后通行的便只有删节本。韩理洲发现了五卷本王绩文集的三种清代传抄本,便以东武李氏研录山房抄本为底本,参校他本而成《王无功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共收王绩诗文一百五十余篇,比删节本多收诗文九十余篇,同时还辑入有关王绩的文献资料,成为现存王绩文集最完备版本。另外,王绩诗文集还有王国安的《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和康金声、夏连保的《王绩集编年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初唐四杰”诗文集的整理有徐明霞校点的《卢照邻集杨炯集》(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以张燮编《幽忧子集》和童佩编《盈川集》为底本,并补入若干佚诗佚文。任国绪的《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第一部卢集的编年笺注本,材料详赡,考辨精细。此外,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文章四友”诗集的整理有徐定祥的《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和《李峤诗注苏味道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两种书都属“唐诗小集丛书”。同属这一丛书的初唐诗人集还有陈文华的《刘希夷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及王启兴、张虹的《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其他重要诗人诗集整理本还有彭庆生的《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卷一为《感遇诗》,卷二、卷三按编年顺序收录其他作品,每篇作品先校后注,并指出编年理由;连波、查洪德的《沈佺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第一部沈诗全注本,注释简明,并附有历代评论资料;项楚的《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收诗三百九十首,详加校勘、注释和解说,是迄今搜罗王梵志诗最为完备的注本;钱学烈的《寒山诗校注》(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出版)及《寒山拾得诗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据现存宋版为底本,收寒山诗三百一十三首、拾得诗五十五首以及二人佚诗十首,并详加注释。总之,文献资料建设方面几乎涉及到初唐时期所有的重要诗人。
在初唐诗的研究中,诗人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主要集中在对初唐时期两个最重要的诗人群体即“初唐四杰”和“文章四友”的研究上。
有关“初唐四杰”的论著有骆祥发著《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分生平行踪、德才品评、作品剖析三编,附录有《“四杰”年谱》,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论述“初唐四杰”的专著。张志烈著《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则是一部四杰合谱,该书不仅对四杰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诗文系年加以详细钩稽考证,同时兼及义理辞章分析,创获甚多。杨柳、骆祥发著《骆宾王评传》(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前十章叙述骆宾王传奇式的一生经历,后五章评述骆宾王文学创作的特色和影响,以及历代对骆宾王的评价问题,对骆宾王研究有开拓性贡献。除此之外,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还编有《骆宾王研究论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收录论文二十九篇,从各个方面探讨了骆宾王的人生、思想及文学创作。有关“初唐四杰”的论文甚多,主要有:葛晓音《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求索》1990年第3期),探讨了四杰虽然批判齐梁浮靡文风但自己又不脱齐梁习气这一复杂情形及其成因;任国绪《初唐四杰非“浮躁浅露”说》(《北方论丛》1984年第2期)和骆祥发《初唐四杰与“浮躁浅露”说》(《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两文,对《大唐新语》所载唐人有贬四杰“浮躁浅露”的说法加以驳难;徐尚定《四杰诗歌艺术渊源考辨兼析〈昭明文选〉与初唐诗风》(《文献》1993年第2期)、《卢骆歌行的结构模式与艺术渊源》(《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两文,前者论述了“选体”、“选学”对四杰的重要影响,后者勾勒出唐代七言歌行体的发展进程,说明四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许总《论四杰与唐诗体式规范》(《学术研究》1995年第3期)、《论四杰诗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华中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论四杰诗歌的昂扬基调与壮大之美》(《江淮论坛》1996年第2期)、《宗经与辨体——四杰文学思想二重特性与唐前期诗史演进》(《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等系列论文,分别从唐诗体式规范、唐代前期诗史进程、唐代前期诗风变革、四杰文学思想的性质、四杰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等方面,对四杰加以多角度的研究。
有关“文章四友”的论文主要有:聂永华《玲玲如振玉,累累若贯珠》(《南都学刊》1994年第2期)、许总《论“文章四友”与唐前期诗歌艺术进程》(《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郑伯勤《论“文章四友”》(《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皆着眼于在综合研究“四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四友”在近体诗规范定型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在整个唐代前期诗史进程的背景上把握其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另外,毛水清《杜审言四题》(《广西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连载),就四友中的杜审言吉州之贬的原因、杜审言的“謇傲”性格、杜审言是否宫廷诗人以及“文章四友”之称始于何时等问题进行考索;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认为李峤的大型咏物诗集《李峤百咏》是唐初以来对偶声律风气中的产物,实际上是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类书籍,成为当时初学律诗写作者的范本。
除此之外,初唐时期的其他重要诗人王绩、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张若虚,通俗诗人王梵志、寒山,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宫廷诗人李百药等,都有专论发表。比较重要的有:张锡厚《应当全面评价王绩的题酒咏隐诗》(《唐代文学论丛》第7辑)、张明非《论王绩的田园诗》(《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许总《王绩诗歌的时代类型特征新议》(《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分别对王绩的题酒咏隐诗、田园诗加以重新评价,论述王绩诗歌超脱于唐初时代而与其后时代特征暗合,颇能启人心智。查洪德《沈佺期新论》(《唐都学刊》1991年第3期),提出沈诗艺术成就高于“四杰”而与陈子昂比肩;许总《“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江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沈宋体”并不全工近体,而是在古体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有关陈子昂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创获甚多,韩理洲还有《陈子昂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亦属陈子昂研究中的填补空白之作。吴明贤《陈子昂论考》(巴蜀书社1995年出版),考论结合,论述全面。另外,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香港中国和世界出版公司于1989年、1993年出版的两次陈子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论文七十篇,展示了近年陈子昂研究的成果。单篇发表的有关陈子昂的论文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关于张若虚的重要论文有程千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许总的《刘希夷与张若虚——唐诗意境新指向》(《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等。关于王梵志、寒山,有张锡厚《王梵志研究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项楚《王梵志诗论》(《文史》第31辑)、张家鹏《再说寒山诗》(《沈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等。有关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初宫廷诗研究,主要有余美云《论唐太宗》(《唐代文学论丛》第3辑)、王玉梅《宫体诗与唐太宗》(《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许总《时代精神与艺术传统的不稳定构合——对李世民诗的客观解析与价值评估》(《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唐前期宫廷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唐初杰出的宫廷诗人——李百药》(《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1期)等。
试题库
填空:
1. 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是。
2. 宋代诗人苏轼评价的艺术成就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名词解释:
王孟
背诵:
1. 王维《终南山》。
2.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问答题:
1. 《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涉及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考。请你参照其他诗作,谈谈古代诗人的自然观,以及你对这种自然观的看法。
2. 陶渊明和王维都是田园山水诗歌创作方面的大家,两人也都有隐居不仕的生活经历。请以《渭川田家》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进行对比,比较一下两人诗歌意境的异同。
1.关于青鸟的诗句
关于青鸟的诗句如下:
1.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释义: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五代:李璟
释义: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3.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唐代:杜甫
释义: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4.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清代:纳兰性德
释义: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5.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相逢行二首》唐代:李白
释义:
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6. 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宋代:张耒
释义:
只能空白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隐现。你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情到不能言说之处,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7.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宴梅道士山房》唐代:孟浩然
释义:
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8. 黄鹂惊梦破,青鸟唤春还。——《临江仙·忆旧》元代:张宏范
释义:
黄鹂惊醒了美梦,希望青鸟可以唤来春天。
9.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唐代:李白
释义:
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10. 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唐代:李白
释义:
称我不愧于你,宛如青鸟有丹心。
2.关于青鸟的诗句1、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 李商隐 《无题》2、青鸟飞去衔红巾 唐 杜甫 《丽人行》3、不知青鸟全相误 唐 冯延巳 《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4、西来青鸟东飞去 唐 李白 《有所思》5、青鸟不传云外信 唐 李璟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6、符因青鸟送 唐 李贺 《恼公》7、符因青鸟送 唐 李贺 《恼公》8、使青鸟兮衔书 唐 李白 《代寄情楚词体》9、青鸟来去闲 唐 刘长卿 《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10、因遣林间青鸟 宋 曾布 《水调歌头·袖笼鞭敲镫》11、似近日、曾教青鸟传佳耗 宋 晁补之 《安公子·少日狂游好》12、青鸟沈浮 宋 张耒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13、青鸟传言若可凭 宋 李纲 《减字木兰花·龟台金母》14、青鸟呼君君莫听 宋 朱松 《蝶恋花·清晓方塘开一镜》15、青鸟仍传信 宋 王之望 《菩萨蛮·华灯的皪明金碧》16、青鸟衔来恼暗期 宋王之望 《减字木兰花·珠帘乍见》。
3.与青鸟有关的古诗词有所思 李白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
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 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相逢行二首·之一 李白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怜肠愁欲断,斜日复相催。
下车何轻盈,飘然似落梅。 邀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无令旷佳期。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李白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李白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代寄情楚词体李白 君不来兮,徒蓄怨积思而孤吟。
云阳一去已远,隔巫山绿水之沉沉。 留余香兮染绣被,夜欲寝兮愁人心。
朝驰余马于青楼,怳若空而夷犹。 浮云深兮不得语,却惆怅而怀忧。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何无情而雨绝,梦虽往而交疏。
横流涕而长嗟,折芳洲之瑶华。 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丝络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琴曲歌辞·飞鸢操 刘禹锡 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 旗尾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
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飞烟。 游鹍翔雁出其下,庆云清景相回旋。
忽闻饥乌一噪聚,瞥下云中争腐鼠。 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鸳雏。
畏人避犬投高处,俯啄无声犹屡顾。 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
朴木敕危巢向暮时,毰毸饱腹蹲枯枝。 游童挟弹一麾肘,臆碎羽分人不悲。
天生众禽各有类,威凤文章在仁义。 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二十五 陈子昂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七夕 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贞懿皇后挽词 钱起 淑丽诗传美,徽章礼饰哀。 有恩加象服,无日祀高禖。
晓月孤秋殿,寒山出夜台。 通灵深眷想,青鸟独飞来 怀妓·之四 刘禹锡 三山不见海沉沉,岂有仙踪更可寻。
青鸟去时云路断,姮娥归处月宫深。 纱窗遥想春相忆,书幌谁怜夜独吟。
料得夜来天上镜,只应偏照两人心。 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元稹 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
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 宫词殷尧藩 悄悄深宫不见人,倚阑惟见石麒麟。
芙蓉帐冷愁长夜,翡翠帘垂隔小春。 天远难通青鸟信,风寒欲动锦花茵。
夜深怕有羊车过,自起笼灯看雪纹。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日李商隐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
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
祀敬亭山春雨谢朓 水府众灵出。石室宝图开。
白云帝乡下。行雨巫山来。
歌风赞灵德。舞蹈起轻埃。
高轩乍留吹。玄羽或徘徊。
福降羣仙下。识逸百神该。
青鸟飞层隙。赤鲤泳澜隈。
杨柳枝卢肇 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 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诗 捧剑仆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
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 酬辛员外折花见遗 薛涛 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
一枝为授殷勤意,把向风前旋旋开。 生查子·之五孙光宪 为惜美人娇,长有如花笑。
半醉倚红妆,转语传青鸟。 眷方深,怜恰好,唯恐相逢少。
似这一般情,肯信春光老。 浣溪沙·之四顾夐 惆怅经年别谢娘,月窗花院好风光,此时相望最情伤。
青鸟不来传锦字,瑶姬何处锁兰房,忍教魂。
4.与“青鸟”有关的古诗词1.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唐·陈子昂《感遇诗》
2.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3. 符因青鸟送,囊用绛纱缝。——唐·李贺《恼公》
4. 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
5. 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6.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7. 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三首》
8. 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
9. 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唐·刘禹锡《吐绶鸟词》
10. 得意紫鸾休舞镜,能言青鸟罢衔笺。——唐·刘禹锡《怀妓》
11.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12.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唐·韩愈《华山女》
13. 不学兰香中道绝,却教青鸟报相思。——唐·李康成《玉华仙子歌》
14.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唐·杜甫《丽人行》
15. 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唐·卢肇《杨柳枝》
16. 紫书分付与青鸟,却向人间求好花。——唐·顾况《梁广画花歌》
17.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李璟《摊破浣溪沙》
18. 青鸟密传云外信,王母夜临香案。——宋·葛长庚《贺新郎》
19.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宋·朱熹《鹧鸪天》
20. 青鸟沈沈音尘绝,烟锁蓬莱宫殿。——宋·史达祖《贺新郎》
21. 当年青鸟去,落叶无人扫。——宋·刘辰翁《千秋岁》
22. 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宋·苏轼《赠别》
23. 谁家青鸟穿帘幕,暗传空有阳台约。——宋·赵善括《一斛珠》
24. 白日长闲青鸟在,杨家花落白苹中。——宋·彭元逊《满江红》
25.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宋·陆游《浮世》
26. 说兴殷勤青鸟,暂时相见何妨。——元·白朴《木兰花慢》
5.找寻有关青鸟的诗句(最好是古代的)诗词名:酬辛员外折花见遗 作者:薛涛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类型:答谢
--------------------------------------------------------------------------------
酬辛员外折花见遗
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
一枝为授殷勤意,把向风前旋旋开。
诗词名:春词 作者:常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类型:
--------------------------------------------------------------------------------
春词
阶下草犹短,墙头梨花白。
织女高楼上,停梭顾行客。
闻君在何所,青鸟舒锦翮。
诗词名:七夕 作者:崔国辅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类型:
--------------------------------------------------------------------------------
七夕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search.aspTT=青鸟&RR=&page=2
太多了,自已去看吧
6.关于青鸟的诗词《无题》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丽人行》年代: 唐 作者: 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年代: 唐 作者: 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7.与“青鸟”有关的古诗词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唐·陈子昂《感遇诗》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符因青鸟送,囊用绛纱缝。
——唐·李贺《恼公》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三首》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
——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唐·刘禹锡《吐绶鸟词》得意紫鸾休舞镜,能言青鸟罢衔笺。
——唐·刘禹锡《怀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唐·韩愈《华山女》不学兰香中道绝,却教青鸟报相思。——唐·李康成《玉华仙子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唐·杜甫《丽人行》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唐·卢肇《杨柳枝》紫书分付与青鸟,却向人间求好花。
——唐·顾况《梁广画花歌》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密传云外信,王母夜临香案。
——宋·葛长庚《贺新郎》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宋·朱熹《鹧鸪天》青鸟沈沈音尘绝,烟锁蓬莱宫殿。
——宋·史达祖《贺新郎》当年青鸟去,落叶无人扫。——宋·刘辰翁《千秋岁》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
——宋·苏轼《赠别》谁家青鸟穿帘幕,暗传空有阳台约。——宋·赵善括《一斛珠》白日长闲青鸟在,杨家花落白苹中。
——宋·彭元逊《满江红》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宋·陆游《浮世》说兴殷勤青鸟,暂时相见何妨。
——元·白朴《木兰花慢》。
8.有关青鸟的诗句青鸟 古代有8种意思1.青色的禽鸟。
汉 张衡 《西京赋》:“翔鹍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文选江淹》:“青鸟海上游,鸒斯蒿下飞。”
刘良 注:“青鸟,海鸟也。” 唐 李白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濉!?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诗之二:“垣外白榆随宿列,树头青鸟候风翻。”
冰心 《山中杂记鸟兽不可与同群》:“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2.神话传说中为 西王母 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郭璞 注:“三青鸟主为 西 王母 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 汉 班固 《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 汉武帝 )于 承华殿 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 东方朔 , 朔 曰:‘此 西 王母 欲来也。
’有顷, 王母 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 王母 旁。”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南朝 陈 伏知道 《为王宽与妇义安主书》:“玉山青鸟,仙使难通。” 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蓬山 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之四:“但烦青鸟常通讯,贪住 蓬莱 忘忆家。” 欧阳予倩 《人面桃花》第二场:“听他言来心烦闷,想不回家万不能,哪有青鸟传芳信?”3.指青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玄丹之山 。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
爰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其所集者其国亡。” 袁珂 校注:“此经之下文‘青鸟、‘黄鸟’亦即上文‘青鴍、黄鷔’矣。
'”参见“ 青鴍 ”。
4.即青鸟氏。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于时青鸟司开,条风发岁。” 宋 李长民 《广汴赋》:“当青鸟之司扉,开条风之研暖。”
5.借指春季。 唐 陈子昂 《春台引》:“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
参见“ 青鸟氏 ”。
6.即青乌。
鸟,系“乌”字之讹。指 青乌子 。
传说中的古代堪舆家。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 黄帝 ﹞相地理则书 青鸟 之说。”
孙星衍 校:“《艺文类聚》《御览》引‘鸟’作‘乌’。” 孙人和 校补:“作‘乌’是也。”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白马旒?恚嗄衲固铩!辈渭?青乌 ”。
7.即青乌。
鸟,系“乌”字之讹。指堪舆之术。
明 张居正 《葬地论》:“且青鸟之书,始于 郭璞 。”《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 安老爷 道:世兄,你是晓得我向来不解‘青鸟之术’。”
参见“ 青乌 ”。
8.羊的别称。
南朝 梁 任?P 《述异记》卷上:“古人说: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鸟。”。
9.含有青鸟的诗句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
——苏轼《赠别》天边青鸟逝,海上白鸥驯。——文天祥《海上》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晁冲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白云漠漠去无尽,青鸟杳杳何曾来。——白玉蟾《可惜》青鸟不来云路隔,碧桃无复旧春风。
——胡仲弓《寄意三绝》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青鸟迎孤棹,白云随一身。
——王昌龄《送乔林》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方勉《题黄山》青鸟衔巾去,乳鹿巡花来。
——杨维桢《骊山曲》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