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如何总结知识点-言语理解如何总结
言语理解是指计算机系统或机器人能够理解并解析人类语言的能力。这类能力包括辞汇、语法和语义的理解,和对句子的分析和推理。
对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讲,要进行有效的言语理解,需要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来辨认和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照实体、关系和事件,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建立模型,以便在未来预测语言行动。
在总结方面,言语理解可以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大量文本内容的关键点和主旨。这可以通过提取重要概念、关键字和句子结构来实现。通过对话系统,计算机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发问提供详细的回答和解释。
言语理解是计算机理解和解析人类语言的关键技术,它对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例如问答系统、机器翻译和语音辨认等都相当重要。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解法,如:
逻辑填空
1)语素联想法
通过比较两组近义词之间不同语素的区别,确定词语的侧重点。
2)语境分析法
分析句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从句子中找到一种对应和暗示,逻辑关系包括对比、并举、解释、顺承关系等。
如,背离对比:当所填词语与文段中的某个词语构成相互背离但不是完全相反的关系。应把握好材料中的一对反义词语的含义范围是否一致。
3)选项与空缺处所填词语词性应保持一致
每个词语都有相对稳定的词性,而词性与该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密切相关。选项应与题干中空缺处需要填充的词语词性一致才能保证语法的稳固性。
阅读理解
1)找关联词
通过关联词可锁定文段的重点,如:
①转折的关联词,句间转折之后,那转折后必然是重点,作者意在强调的也必然在转折之后;
②其次因果关联词,既表示的因果关系,一般情况重点在结果部分。如果结果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作者的重点就应该强调是因果之间的关联性。
2)主题词法
通过筛选文段当中的主题词来确定文段的主题。若一个文段重复出现某个或某些词语,这个词或者这几个词就是文段的主题词,此时需主要看选项是否包含了主题词,如果没有包含,那这个选项就与文段主题无关,可以排除。选择一个与文段主题相符,内容相符合的选项。
语句表达
1.语句衔接
1)首先确定句子所在的位置,如果句子位于段首或段尾,那么为整段的总括句;如果位于段中,则需承上启下。
2)其次,注意所填句子须与整段文字的话题保证一致、语境与段落相符、行文依据段落的脉络。
2.语句排序
1)首先,看选项确定首句,如果4个选项的首句需在两个里确定,就直接看这两句能否确定首句;开头为代词、关联词的后部分(例:但是)则不能做首句。
2)其次,如果确定不了首句就抓关键词合并同类项,即两句都提到某部分内容,那这两句一定相邻。
3)最后,通读看是否通顺。
众多考生在行测备考过程中发现,言语理解每个字都认识,每个句子也能读懂,但是总是会和正确答案擦肩而过,要么是看到四个选项无从下手,要么是排除两个选项剩下两个二选一纠结,又或者是原本选择了一个选项,但是临时“倒戈”改答案,一改就错。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家对题干的理解概括不到位,另一方面,大家对选项设置的维度还不清晰。
为了更好地把控题干,排除选项,对题目整体的理解概括变得尤为重要。
一、题干概括,宏观微观结合
通过把握文段的核心话题,逐一概括题干内容,从行文脉络中去把握文段的重点,最为重要的是,在明确重点以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总结性的概括中,可以把握两个维度——宏观上,明确观点倾向(事实、问题、意义、原因、影响、对策);微观上,把握主题词。
二、选项带入,择优选择
要把控好主旨题的选项, 一方面要做好题干总结性概括,根据概括内容直击选项,正向选择,另一方面,选项带入题干,首先判断与文段是否一致(有无提及、是否一致、有无强加或者颠倒逻辑关系),如果文段提及,再判断重点与否、全面与否。
当然,希望各位考生注意,言语部分理论只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做题的支撑,让大家在做题时候能够有抓手,或者说,让大家在做题时候能够减少一些纠结的同时,更清晰、更笃定地知道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的正确性,具体而言,我们从题目来感知:
例1.风俗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凡能够存在的, 都有其依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沧海桑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制度的更迭,都会促使风俗变迁,有些旧风俗的衰亡犹如新风俗的兴起一样,是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合理的现象。衰亡的不一定都要复兴,有的不妨任其自生自灭。例如建国初有的少数民族文字已经消亡,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曾经帮助这些民族恢复文字, 但事与愿违,不受当地人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学会本民族的文字,走不出家乡,宁可选择学汉字。但是,这种文字既然在历史上存在过,就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需要作为文物保存在历史记忆中,让现代人感知先人的智慧,使其“亡而不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待风俗
B.风俗是一种无法复制的非物质遗产
C.风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D.风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大力保护
中公解析答案A。题干整介绍作者对待风俗变迁的态度。一开始简单介绍风俗变迁,具体而言“随历史发展变化”“是合理的现象”;接着指出作者观点——风俗的衰亡不一定要复兴;然后,通过“例如”引出例子来论证风俗衰亡不一定要复兴,并且通过但是进一步深化观点“要作为文物保存在历史记忆中”。综上,简单概括,整个文段意在强调:风俗的衰亡不一定复兴,但是要作为文物保存在历史记忆中。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概括,从宏观角度,无非是在介绍作者对待风俗变迁的态度。基于选项来看,B选项介绍风俗是什么,主旨倾向是介绍事实,但是题干明显是表达作者态度,B直接排除;C选项是介绍风俗变迁的原因,文段有所提及“沧海桑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制度的更迭,都会促使风俗变迁”,但是文段是基于风俗变迁表达作者观点,所以C虽然文段提及,但是非重点。D项“应该大力保护”文段中未提及,直接排除。A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当选。
例2.2014年审计报告首次对违规部门和单位“点名道姓”,此举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但是,从审计结果看,被爆出的问题仍与历年相似,涉案部门和单位也多是“老面孔”。为何“年年审计,年年老问题”呢除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以往仅将审计出来的违规行为大都归咎于被审计的部门和单位,而对“一把手”在领导、决策、管理方面的情况三缄其口,更不用说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归根结底,“审计风暴”需要有“问责”托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解决屡审屡犯问题还要靠制度建设
B.强化外部监督需将各项信息透明化
C.“审计风暴”亟需后继问责的护航
D.屡审屡犯缘于违法违规的成本过低
中公解析答案C。文段介绍审计中的问题展开。首先介绍事实并肯定性评价:审计“点名道姓”让人眼前一亮,接着用“但是”转折指出问题:审计结果的问题与以往相似,然后基于问题探讨了原因并展开论述:违法违规成本低。最后用“归根结底”来总结,并且用“需要”来引出对策性的观点,即:审计风暴需要问责托底。做好这样的概括,一方面要把握好微观话题:审计和问责,另一方面把握好主旨倾向是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可以直击选项,选择C。当然,从选项带入排除的角度,D项是原因,宏观倾向不对,直接排除,AB虽然是解决我,但是“制度建设”“信息透明化”都不是核心主题词,所以更为笃定选择C。
通过这段文字,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做主旨题的时候,真正地做好题干的理解概括,除了对材料进行梳理时候,能够细化每个部分在讲什么,同时能在最后做好总结性概括,从微观的主题词和宏观的主旨倾向上把控,确保最后选择选项的时候更加笃定,久而久之,片段阅读主旨题的正确率就会明显提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