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教材教辅发行-如何做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制作教材时,需要斟酌以下几个方面:
1、 前瞻性: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需求来选择教材的内容。
2、 实用性:教材应当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用性:教材的难度和深度应当合适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4、 可延续性:教材应当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其有效性,不应过时或缺少实用性。
5. 质量控制:教材的质量应当遭到严格控制,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完全性和可读性。
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
用好教材的基本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为教学提供重要资源,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全部。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不需要做任何调整,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上,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必须寻找教学内容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从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这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序列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厘清的用好教材的基本思路。
1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教师在备课时,如何把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重新筛选与整合,包括新编、增删与调整教材内容,从而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并做到详略适度、突出重点。
2对教材的内容作序列的调整
教学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和呈现,即教学内容的序列安排,是教师在备好教学内容之后要思考的问题。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有多种序列的可能,教师一般都会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教材内容不是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经过重新加工整合后,其组织顺序必然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使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的序列,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教学才会更有效。
3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
备课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要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才可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开始,而是以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和总的设计原则。
如何把教材转化为课堂学习内容
有效的教学中,确定课堂学习的内容很重要。而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学习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没有必要确定课堂学习内容的范围,只要把教材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上就可以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圣经”,教学中更是生怕遗漏教材上的内容,课堂学习内容几乎就是教材内容的代名词。
新课程使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从“教教材”到“用教教材”的教材观的转变,意味着不能把课堂学习内容和教材内容简单地画等号了。教材不过是教学的媒介、手段和载体。教材内容是学科教材专家精心选择架构的内容体系,应该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说它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全部。课堂学习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和原有的学习基础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组织。
教师确定课堂学习内容的范围就是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时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的事实、概念、定理、方法等知识点。教师通常是先对教学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归类,把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课堂学习内容的范围。
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思考课堂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立:
“学生学习这条规则需先掌握哪些概念?”
“教这一概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是‘记忆’‘运用’,还是‘发现’?”
“学生要学会解这道题,必须掌握推论过程中的哪些具体步骤?”
教师进行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从学生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中确立教学的起点和学习的内容范围,这是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学习内容的预分析。另外,确定课堂学习内容的范围还要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相应要求。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一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从教材为教学提供的资源上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二要针对学生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对教材内容、补充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化重组或整合,包括新编、增删等,从而形成符合学生认知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三要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方法环节
教学流程是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合理的链接,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通俗地说,教学流程就是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安排,是对整节课的“战略部署”(图2-5)。教师在备课中,关注教学流程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既要规范,又要创新,要做到两方面兼顾。
教师在备课中如何掌握有效设计教学流程的要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虚拟情境),教师要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环节二:问题解决。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来展开,教师要设置合适的台阶,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交流讨论,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
环节三: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的结论存在。
环节四:开展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不同,反思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流动的过程,因此,上述的教学流程不但要从纵向进行设计,还要从横向来思考,即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结合、互相照应来设计每一环节的活动。
如何把教材转化为课堂学习内容
教法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法是对学生而言的。对学生而言,研究学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研究教法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方法的类型:
选择教学方法依据的主要标准
首先,要有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即教学过程要高效低耗。
可以说,教学目标及教学效率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教学因素之间的结合若能保证教学效率最高和目标实现最优,这种结合才是最优结合,即为最好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选择、评价、创造教学方法的标准。当然,面对不同的目标,方法也是各异的,就好比去不同的目的地,路径自然也不同。方法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最高效地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通过近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我认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好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二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一、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1.脱离课本。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空余的时间,也往往布置习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从不愿阅读教材,除非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是才翻翻书,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重结论,轻过程。很多教师留恋原来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认为新教材上的情景、探讨、猜想、归纳、讨论、实验活动太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内容,所以省略,直接给出结论。这样造成许多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很差,回答教师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 二、使用好新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和创造性地学习的主要源泉之一,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需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填写空白是消化教材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的现象。
2.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的观察入手,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的过程,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讨论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在情感价值观上,渗透了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比说教更具说服力,其意义是深远的。
3.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数学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通过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降低了老师的负担,也减少了学生接受新教材时的困难,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使用好新教材 1.把握好教学要求,坚持少就是多的原则。要想实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育,就必须放弃‘涵盖一切’的做法,过分广泛的覆盖面难免会导致肤浅,最多只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装满多项选择题,待考试一结束就马上忘光。所以我们应该奉行“少就是多”的原则。 现行的教材,要以“少就是多”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一些值得花时间的内容上用足工夫,使得一些策略性和原理性的东西得到理解。“ 少就是多”,并不是只能少不能多,为了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选择教科书,甚至选择教学大纲以外的内容进行教学,以便于深刻理解。
2.知己知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的差异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的方式来理解数学。
3.适当加强练习。教学时要适当的加强练习,但要注意,这里的适当加强练习并不是要一味的追求练习的数量,而是要在让学生切实掌握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题等栏目下的习题的基础上,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基础练习,让学生打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的层次的拓展习题。
4.注重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 , 新教材给予我们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 ,我们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注重信息技术整合在数学新教材教学中的应用, 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指导学生使用好新教材呢? 1.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事先通过学生认真钻研为新课一些为新课服务的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与钻研,讲清它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养成这一习惯前,不仅要反复交代,具体布置阅读任务,课后还必须及时检查了解,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先复习教材后做作业的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钻研新教材,对于情景设置、探究问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还应该在对照教材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予以逐字逐句的说明,这样,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困难,因而能较为牢固地掌握它们。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并争取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工作。在新课讲解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应通过一些工作,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力争当堂消化。
3.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例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为了养成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内容的习惯,除了布置一些练习题以外,还应布置一些思考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在课后辅导中,也应该注意回顾教材。例如检查学生是否及时复习了教材,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