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如何聆听的声音-动物如何聆听的

许多动物都有能力凝听,但它们的方式各异。例如,海豚可以通过水中声音定位猎物;鸟类则使用声音进行通讯和导航;猫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则利用听觉来追踪移动的声音源;而有些动物则通过嗅觉、触觉等方式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动物能“听”音乐吗

19世纪有一位音乐家,只要拿起小提琴一演奏,他养的狗便狂叫不停,表现得十分烦噪、反感,而十八世纪法国音乐历史学家波b特在一篇文章中却这样记载:每当他演奏小提琴时,他那条白毛狗,便会来聆听,只要他演奏不结束,那条狗就不会离开。两种绝然相反的结果,令人费解。

据荷兰音乐家菲迪记述他家墙壁的洞穴里有一只很大的蜥蜴,每当他演奏莫扎特c调四重奏的柔板时,它就会爬出来倾听,曲子一结束,就爬回去。而演奏其它音乐时,那条蜥蜴是绝不会出现的。

鸽子对音乐的态度也十分奇特,伦敦一位乐曲收藏家,一演奏他的管风琴,成群的鸽子便会飞临他家,停在屋顶、窗台上聆听,赶都赶不走,直到演奏结束才飞去。而用其它乐器演奏时,鸽子却飞得无影无踪。

鸽子是这样,那么老鼠和蜘蛛呢?某个在巴士底监狱呆过的士兵,说过这么一个趣闻,每当他演奏钢琴时,成群的老鼠和蜘蛛就会出现在他眼前,态度十分“友好”,当他改拉小提琴时,老鼠便跑得无影无踪,而蜘蛛,却纷纷从天花板上落在桌子上,似乎是临死前的挣扎。

有一个爱尔兰士兵带着风笛疲惫地行走在山区小道,他刚停下来休息吃点面包时,他的面前出现了数只饥饿的狼,凶狠至极。士兵把手里的面包全部扔给了狼,但狼并不满足,瞪大着凶残的眼睛,一步一步地向他逼进,士兵万般无奈中吹起了风笛,狼一听,同声嗥叫起来,夹着尾巴,四处奔逃。

同样是风笛,鹿却表现得出奇的欣赏迷恋,伦敦有一位风笛演奏家,一次去野外散步,无聊时吹起了风笛,不料,一只、二只、三只鹿从林子里向他奔来,他没有注意,继续演奏着,当他一曲奏毕时,身后竟跟着二十几只鹿。

如此种种,反应出各种动物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值得人类研究一番。

做人类最好的朋友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除了要奉献无条件的爱之外,还得做人类的玩伴,得和人类家里其他的宠物和睦相处,甚至还要做主人的治愈师,聆听主人永无止境的抱怨之词。但是,当我们在跟动物说话的时候,在它们的脑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匈牙利神经学家组成的一个团队已经表明,狗对于语言特定方面的处理方式和人类一样:它们的大脑中也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去分辨语义(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说话的方式)。

他们认为,人与狗之间相似的神经回路可以证明:人类语言的发展可能是一种习得性的发明,而不是大脑中某些特殊变化的产物。匈牙利布达佩斯罗兰大学的神经学家,阿蒂拉安迪克斯(Attila Andics)说:你通常是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坐下这个指令的。你站在狗的面前,看着它,用一种特定的语调说出口令这个时候,狗可能是站着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口令唱出来,或者你并没有和狗待在一起,而是通过电话发出的指令,又或者这个时候狗是躺着的,这些口令又是否还会奏效呢?狗能不能在这些情况下理解词的含义并且独立地处理这些含义?我们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

勒比指出:因为狗是家养动物,因此人类和犬类在语言处理过程中惊人的相似度,可能反映的是人工选择对它们感知能力的影响。换句话说,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可能是人类挑选了它们来有效地处理人类的口头指令。

这一相似之处可能代表了一种趋同进化,而不是一种它们祖先潜在的能力。如果对被驯服的但不是家养的动物,例如狼进行实验,我们就能够得到这个有趣问题的答案了。在未来,安迪克斯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探索犬类语言处理的各个方面:它们是如何区分说话者的,以及是如何学习新单词的,甚至还包括他们是如何处理单词和语法的组合的。安迪克斯总结道:在语言处理的对比研究中,犬类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关注语言,关注人类语言,而且它们和人类并不属于相近的物种。我们相信,这些研究是在非常有趣的研究新方向上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