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销递延收益分录-如何摊销递延收益

"摊销递延收益"是一种会计处理方法,用于将某项资产的预期收益分配到若干个期间。其基本原理是:在资产产生效益前,先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将其价值定期摊入本钱或费用中。以下是具体的摊销进程:
1、 确认递延收益:在购买或接受资产时,根据合同约定的未来收益确认递延收益。
2、 初始计量:将递延收益初始确认金额写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益”项目。
3、 摊销进程:在满足条件时(例如每季度),依照公允价值或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摊入当期损益(如销售本钱、管理费用等)。
4、 结束确认:待递延收益全部摊销终了后,将其从资产负债表的“递延收益”项目中剔除,并转至其他相干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递延收益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合同规定了特定的时间段内产生的收益;
- 该收益具有可预测性,且能够可靠地估计;
- 与资产相干的经济利益可以公道估计。
希望以上内容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摊销递延收益如何做账务处理?
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摊销递延收益时,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相关的账务处理是什么?
摊销递延收益的会计分录
递延收益有取得和分配两个步骤,当取得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时的分录为:
1、取得递延收益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2、在对递延收益进行分摊时分录为: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
什么是递延收益?
递延收益属于负债类科目。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会计处理上,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企业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政府补助,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本科目应按政府补助种类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营业外收入是什么?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通俗一点讲就是,除企业营业执照中规定的主营业务以及附属的其他业务之外的所有收入是为营业外收入。
递延收益摊销会计分录
1、取得递延收益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2、在收益分摊时: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
递延收益和其他收益的区别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属于负债类会计科目.报表上列报为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企业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政府补助,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递延收益科目核算.
其他收益:
其他收益是新政府补助准则下新设的会计科目.
2017年5月10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自2017年6月12日起施行."其他收益"是本次修订新增的一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应当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之上单独列报"其他收益"项目,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在该项目中反映.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确认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
递延收益摊销会计分录如上,可以见到摊销递延收益的分录并不难.很多刚学习财务的学员,对于递延收益这个会计科目不那么熟悉,因此在账务处理的时候,总觉得会有不懂的地方,如果有要解答疑惑,可以来网站多找专业会计老师咨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