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出政绩-材料政绩 如何解决
"材料政绩" 是指通过利用某种特定的资源和方法来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或表现出来的成绩。解决材料政绩的方法包括:明确政绩目标,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公道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力,完善监督机制等。在实行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计划、有效管理和严格考核,确保政绩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如何正确考察评价干部的政绩
一、变革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必然性
当前,党中央根据新形势,着眼新矛盾,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然树立新的正确政绩观。而怎样来衡量、判别政绩,这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关键。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具有强大的导向、拉动和矫正作用,可以强有力地规范各级干部的行为。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牢固群众观的新要求,对传统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从组织上、机制上奠定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1、全面发展思想,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突出全面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突出全面性,重点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民满意四个核心内容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来。当前,虽然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干部进行政绩考核,但主要还是按照经济增长或者GDP来考核,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全面发展情况和一个干部工作业绩情况。因此,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变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突出全面性,既要讲经济发展指标,又要讲社会发展指标;既要包涵城市化发展进程,又要包涵农村社区化发展进程;既要考察业绩情况,又要考察德行表现;既要了解能力素质,又要了解群众的满意度。
2、以人为本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突出民本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核心要求,干部政绩考核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准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考核公正性与公开透明性统一起来,把民主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到干部政绩考核中,就是考核主体要努力搭建起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评价平台,把“群众认可”作为考察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在考核内容、程序上要充分扩大民主、反映民意,把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贯穿干部政绩考核的全过程。在考核结果运用上要进行社会公示,让群众评判考核结果准不准,监督考核人员是否公正,较好地避免考核的失真、失实。
3、求真务实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突出务实性。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也必须体现到干部政绩考核中去,以实事求是态度客观分析各种因素,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干部政绩考核准确。这就是考核政绩一定要坚持尊重群众和实践的考核原则,正确区分真正实绩与虚假政绩,数字政绩与民心政绩,以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来考核领导干部绩效,把一些反映全面发展情况的诸如就业率、最低生活保障率、反映收入分配差别的基尼系数、环境资源等指标,作为新时期干部“工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4、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突出持续性。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也对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要认真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要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内容,进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方法,就要求把干部的“隐性政绩”纳入考核体系,使潜性政绩实现显性化。同时,更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档案和干部政绩追溯考核制度,力求考核的持续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当前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在长期实践中,为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以及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为党和国家及时选拔了一大批群众公认、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问题。
1、偏重GDP增长,考评全面发展不足。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把经济增长这一实现发展的基本手段直接当作为政目的和政绩,动辄拿GDP说事,并以其说明发展,以其反映政绩,凭其提拔干部,似乎GDP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于是,考核偏重经济发展,政绩只看GDP增长,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工作思路都把GDP总量和速度增长作为跨越的压倒性目标,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热衷搞GDP增加的经济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轻视了经济运行成本、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忽视了以人为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2、看重显绩用人,考评导向不够正确。政绩可以是有明显外在标志的、有一时轰动效应的“显性”政绩,也可以是潜在的、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显效的、蕴含于群众长远利益的“潜性”政绩。由于“潜性”政绩既要投入很大精力、甚至需要几届班子的共同努力,却又无法及时彰显、验证和量化,所以考核时往往不被重视,加上干部岗位职责还不规范,导致领导干部任期目标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对干部“显性”政绩的考核成了重头戏,产生短期化行为取向在所难免。某种意义上,抓“显性”绩效成为许多领导干部抓工作的指挥棒,致使一些领导干部更热衷于追求“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和具有轰动效应的“政绩工程”。
3、偏重繁杂事项,考评指标不够合理。政绩考核必须拥有一套较为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但指标设计并非越细越多越好。通常情况下,只考核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招商引资、科教文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就业和社会保障、党的建设、社会稳定等主要指标,就能够基本反映其全面工作。但现在惟恐考核不细、考核不全,许多部门为使自己分管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将应由部门负责的专业工作也列入考核内容,再加上层层细化或加码,最终各项指标累计少说也有几百项,许多指标内容十分牵强,这就使本来简便易行的考核复杂化,造成被考核部门抓不住重点,疲于各方应付。
4、关注集中考核,考评方式不够健全。从目前实行的考核办法看,方法还不够多样,更多注重于定期或年终时的集中考核,而对平时的跟踪考核则少之又少。考核时对干部经过充分准备的“政绩”了解得多,而对干部的现实表现了解得少,即使有所了解,但真正纳入考核的也不多。有的领导干部为迎接考核,对汇报材料的观点精心提炼、内容苦心剪裁、文字刻意润色,既有面上概括,也有典型事例,看起来很全面、丰富,但实际真实内容却不多。对考核的政绩,也因考核时间、范围等影响,往往就事论事,没有对取得政绩的过程和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地分析干部政绩的成本与效益、显绩与潜绩、前任基础与现任努力、班子与个体等关系,有时导致考评结果失去公允。
5、倾向上级评价,考评主体比较单一。政绩突出、群众公认是德才标准的具体化。一任领导、一个干部是否有政绩,检验的标准就是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但目前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和提拔任用,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认可,基本忽视群众公认,即使有也只是供参考。反映到政绩观上,一些领导自然把取悦上级、惟上是从作为追求政绩的首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只求对上负责,不求群众公认。面对拆迁安置、欠薪欠费、农民失地、社会保障、信访案件等大量民生问题和矛盾,他们不愿意做到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脚踏实地做好工作,俯首为民办好实事,这使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未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化解。
6、侧重考核形式,考评结果难以运用。考核过程中,考核程序尚有待规范,在操作上还存在着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真正深入调查核实、仔细鉴别干部政绩的真伪存在欠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是很充分,存在着考核与管理脱节现象,向干部反馈考核结果时,只反馈考核等次,未能较好地指出干部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没有做好帮助干部改正和提高工作。考核与任用存在脱节现象,有的地方没有依政绩用干部,没有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升降的依据,对政绩突出的不能予以及时褒奖,对政绩较差的,也不能旗帜鲜明地予以惩戒。
三、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要制定和完善一套融考核内容全面、评价标准规范、权重设置合理、考核方法有效、评价方式科学、结果运用良好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应从各地实际和工作特点出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以此来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考评领导干部,逐步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环境,激励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和体现时代原则。考核目标和指标既体现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的要求,突出考评思想品质、工作政绩、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又转变“唯GDP论英雄”,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等和谐发展视角,全方位考评领导干部。
2、坚持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原则。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群众最有发言权,强调谋求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和满意度,无疑成为考评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无不受群众监督,通过听其言、知其事、感其情、观其效,把群众公认贯穿于政绩考评的全过程,能有效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3、坚持量化指标和便于操作原则。考评的各项指标应做到清晰具体,数据相对稳定,能量化的指标须准确量化,难于定量考核的指标,宜辅之以科学的定性分析比较,划出类别和档次,以突出客观和准确。要把握重点,对可有可无项目应予删减,以体现目标优化,在主体确认、指标设置上,要简便易行,增强考核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4、坚持突出差异和体现权重原则。在把握共性指标的同时,根据不同考评对象的职责、分工、权力、作用等特点,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政绩考评指标和标准,对最能集中反映干部政绩、素质和水平的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项目和指标,宜赋予较大的分值和权数,以体现差异性和个性化特征。
5、坚持结果运用和奖惩挂钩原则。正确运用考评结果,是政绩考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凭政绩认真兑现奖惩,以鼓励优秀者,教育失误者,惩处违纪者,体现能者上,庸者下,能使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充分显示。
(二)考评体系内容和指标的合理设定
考评内容和指标的设定是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只有解决好考评什么的问题,才能使考评工作有的放矢,使考核结果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的真实情况,才能使领导干部明确工作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就动机”,才能使人民群众有标准来观察、鉴别、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政绩。
1、准确设定考评体系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全面、客观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既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内涵,又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领导干部工作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考核,以符合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当前考评的内容归纳起来应重点涵盖考核指标、评估指标和评价指标三大块。
一是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指综合经济发展类指标,可以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长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出口创汇额、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和农业增加值及增长率、农民收入和农民负担、农村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考虑。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指社会综合发展类指标,具体包括人口增长、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文化发展、科技和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增长率、综合道德水准、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和困难职工生活保障率、社会养老、医疗保障、贫困救济,以及危机应急能力、刑事案件发案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等。
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指民主决策和党的建设类指标,如政务公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理论学习参与率及合格率、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的效果、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干部人事制度执行情况等。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自然与环境类指标,如环保、绿化面积、空气和水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二是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原有工作基础、自然条件、宏观环境和人文因素等。
三是评价指标,主要是体现人民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满意率,即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行政决策成本等的评价。
2、合理设置考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合理的权重,是加强和完善政绩考核的中心环节。根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所承担任务和指标要求的不同,注意把班子集体和干部个体区分开来,分别确定指标的权重比例和分值。
形式主义的危害和对策
①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 (4 分)②理顺政府与 市场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政府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 有限型政府。 (4 分)③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健全监督机制,严格问责制度。 (4 分) (2)(1 2 分)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变。地方债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损害政府公信 力,恶化社会信用环境。 (4 分)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地方债对于当 地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带来风险。 (4 分)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举债规 模过大和增长过快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 分)
形式主义的危害:
1、破坏党的思想路线。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动机目的、作风手段、行为结果等方面看,都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背离。
由于不能根据当地当时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唯书、唯上,不唯真、唯实,抛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错失发展良机。
2、侵害党群干群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党和政府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一方面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宗旨意识,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眼中没有群众,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行为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3、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人们常常把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比喻为“窗口”,身处“窗口”的党员干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不办实事,其行为通过“窗口”被放大为一般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形象,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4、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党员干部的言行具有示范效应,群众总是听其言、观其行。党员干部只要沾染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恶习,就会导致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必然会把党的宗旨抛于脑后,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利己主义、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蔓延,从而败坏党风政风,毒害社会风气。
对策:
1、把准脉,找病根。
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先要加强调研,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目前,要紧盯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中央决策部署的行为,特别是要聚焦脱贫攻坚领域和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弄虚作假、数字脱贫,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扶贫攻坚时指出:“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
2、曝其光,敢问责。
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监督平台,通过信访举报、巡视巡察、执纪审查等,“精准”捕捉问题线索,加强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释放强烈信号。
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干部,要通过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进行严厉问责。
3、抓关键,带好头。
领导干部既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弘扬者,也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无形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
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公开公平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只有选好人、用对人,才能从源头上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
扩展资料
新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
新形式主义的表现形态。《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当下的新形式主义描述为: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
一是忙忙碌碌。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整天沉湎于文山会海,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
二是花里胡哨。只图虚名,不务实效,习惯于搞“墙上功夫”,搞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形式上花里胡哨,实则劳民伤财。
三是摆拍摆谱。活还没干,争相邀功,从表面看袖子撸起来了,实际上是一种“摆拍”行为,光撸袖子不干活。四是浮浮漂漂。多在会场,难到现场,不接地气,不带露珠,办公室里出政策、出经验。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