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音准能力-如何培养儿童的音准

对儿童来讲,音准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要培养儿童的音准,首先要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儿童熟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并学习如何正确地演奏乐器。可以通过练习和游戏让儿童练习节奏感和感知音高,和利用歌曲和乐谱来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音准。

少儿练声的方法 儿童练声应注意什么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4、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

儿童音准的训练方法

导语:在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准的良好把握能够使学习变得轻松愉悦,也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独立掌握相关的音乐技能。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儿童音准的训练方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儿童音准的训练方法

一、器乐训练

在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中,可以进行一些器乐的学习,例如钢琴、小提琴等,儿童可以通过器乐的训练来锻炼自己的识谱以及听音的能力。以钢琴为例,在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先学会识谱,再将曲谱弹奏出来,最后跟随钢琴的音准,把谱子唱出来,这样可以通过器乐的学习来练习音准,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对音准的把握。

器乐训练可以通过家庭、学校以及课外教学的形式进行,并主要以课外教学的形式为主。在学生的课外学习过程中,以小提琴的学习为例,小提琴通过以标准音A(440Hz)的上下纯五度关系的音程来进行定音,笔者发现,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往往对音准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好,究其原因,小提琴较之钢琴入门往往难度更大,钢琴通常都是有固定音高,而小提琴则需要演奏者长时间的演奏积累,需要靠耳朵来听辨音准,长时间的训练加之演奏之前的调音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音准的感知程度。

在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幼儿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音感,因此,加强儿童的音感练习能够有助于儿童培养具备良好音准的能力,甚至是绝对音高。通过器乐的训练,不仅能够加深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音准的印象,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感受音乐,更对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提升儿童的音乐技能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视唱练耳训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儿童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儿童在音乐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音高、音准、节奏、旋律都是概念性的东西,因而对于他们掌握音准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进行实质性的视唱练耳训练,通常主要以家庭或是学校音乐教育为主。

家庭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听和看的方式,儿童处于爱玩的阶段,管制式的教育会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在家中多听音乐,看电视或者是有声读物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让孩子在看、听、玩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家中对还孩子进行音乐的启蒙教育,适当给孩子买一些音乐教科书或是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音乐中通过长笛、单簧管、定音鼓等乐器等不同的乐器来刻画出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小鸟、小鸭、小猫等动物的形象,孩子可以通过每一段不同的音乐来听辨出每一个角色的入场,诙谐幽默的曲调配合不同的乐器来展现,可以加深孩子对器乐的理解,也能够使孩子通过每一种乐器和旋律的出现来分辨出各个角色,有效的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三、合唱训练

合唱训练主要以训练学生在大家同时演唱的过程中对音准的把握,也是锻炼学生对自己音色的高低协调能力,继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掌握水平。在合唱训练中,强调的是声音的和谐,演唱时必须控制好每个人的发声音量继而达到均衡的状态。进行合唱训练时,往往一个学生唱的太响,唱错音或是对音准的把握稍有偏差都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仔细认真的听赏歌曲的旋律、音高和节奏;正确掌握歌唱过程中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方法,学会乐句之间的`换气,在演唱时控制好自己音量的大小来配合大家的演唱,继而做到合唱训练中的音色协调。

在合唱练习过程中,每个人先进行识谱,在识谱过程中注意乐句与乐句间的换气以及歌曲整体的节奏把握,注意曲谱中的强弱变化,再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演唱,在演唱过程中,一旦发现音准出现偏差,及时借助乐器进行纠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音感,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学习,从而提高对音准的把握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分声部的练习方法来进行训练,例如歌曲《茉莉花》,教师可以先训练高声部,因高声部所演唱的旋律基本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茉莉花的曲调,所以便于掌握,其次再对其他的声部进行强化训练,往往当各个声部融合的时候,其他声部容易随着高声部跑音,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其他声部的训练,当每个声部熟悉了自己声部的旋律后,再融合所有声部来进行演唱,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对音准的把握。

总而言之,正确的掌握音乐学习方法,了解音准训练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提高儿童对音乐的领悟和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方面素养,也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相应的音乐技能水平。从而使儿童学会思考、陶冶情操、促进智力的发展,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便于进行更全面、更专业的音乐教学。

;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也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的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歌唱姿势、轻声高位置发声;清晰的歌唱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等是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基本演唱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应注意避免枯燥、乏味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老师创设各种形象、有趣、实效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这些基本技能提高其演唱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良好的歌唱姿势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保持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是演唱发声的基础。如果演唱的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歌唱的呼吸,影响歌唱的发声。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注意身体自然直立,头略轩昂,精神饱满,两肩放松稍向后展,双手自然垂下,小腹微收,全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而又无僵硬感。在演唱教学中,老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歌唱姿势。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伏在桌子上唱,有的靠着椅子懒散地唱,有的弯着腰,手撑着下巴没精打采地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通常会训斥学生,让学生按照要求坐好,但在实际当中,这种方式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一会儿又“原形毕露”,把老师的话语丢置九霄云外,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歌唱,怎能唱出自己的感情呢?如果教师能做到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活动,不断地提醒、强化学生保持正确演唱姿势的概念,避免用生硬、苍白的语言来教育学生,也许会取得比简单的训斥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出示下图和学生一起开展“看一看、学一学”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图片中几个同学***的姿势,辨别哪种姿势是正确的。再号召所有的同学一起学一学正确的姿势,学生通过比较和亲身体验后印象一定很深刻。 在演唱刚劲有力的歌曲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活动。学习解放军叔叔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站姿,欣赏一首军人叔叔演唱的歌曲,甚至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学着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挺胸收腹,精神饱满地唱出歌曲的刚劲有力来。又如,在学唱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歌曲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只是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地唱,学生会感觉***是索然无味;如果老师引导学生随音乐律动起来,采用舞蹈中“顺风旗”的姿势或者“芭蕾的第三手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律动活动中。此时,学生将自然地处于小腹微收、全身处于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这就很有利于表达歌曲的情感了。

二、重视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听到有的孩子用那种近乎喊叫的声音哇哇地拼命***,使人觉得***是那么费劲,也使得***的声音变成了喊叫声,这样的歌唱不但失去了歌唱的灵活性,而且缺乏优美的音色,还往往会造成音准偏低或偏高的现象。久而久之,肯定会损害儿童的幼嫩嗓音。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生在集体中有强调自己的心理,担心自己的声音被大家所压倒而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因此就总想强调自己的音量,这就成了喊叫。有的老师认为,唱得不好没关系,只要学生唱得痛快就行了。面对这种叫喊不仅未指出,甚至还给予鼓励,说他们“唱得挺带劲”。归根结底这是老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要使用高位置的声音来演唱。那么,老师怎样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尝试。

1、轻声歌唱 以演唱《摇篮曲》为例,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妈妈正摇着摇篮,唱着《摇篮曲》。妈妈的声音很轻,让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有了这样的情境教学活动,再让学生参与“优秀妈妈”的比赛,让学生设想自己像妈妈一样抱着宝宝,轻声地给宝宝演唱《摇篮曲》,哄宝宝入睡。最后比一比谁唱的摇篮曲最好听,音量最合适,评出“优秀妈妈”。

2、自然歌唱 当唱节奏感强、情绪欢快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边踏步边演唱,这时,孩子们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如小学一年级歌曲《郊游》,“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首短小、节奏欢快的歌曲,心里特别高兴,就会不自觉地喊唱出来。这时,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大家不要喊,放松、小声地唱,学生肯定是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打消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碰到这种情况,教室应灵活应变,开展“边唱边走“的活动。同时有效经过这边唱边走的形式,使学生的演唱声音在很大的程度上趋向于自然的歌唱。以此为途径,学生也自然地学会用流畅自如的头声发声方法。

3、通过练声获得高位置 有很多歌曲的结尾部分,都会有一个“延长音”,如:四年级歌曲《对花》中:“哎———哎———”;二年级歌曲《天天好心情》中结尾句好心情中“情”字要延长五拍。如果学生喊唱,不仅在音准上容易“跑调”,而且会出现没有气息支持,声音断截的现象。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练习特定练声曲的方法,体会头声演唱。例一: 1=D 2/4 1 —︱ 3 —︱5 —‖i 7 6︱ 5 4 3 2︱1 —‖ 师:lu lu lu 生:lu lulu lulu lulu lu 以上这条练习先由老师范唱前三个音,示范时,不但要用极弱、极轻的轻声唱出来,而且还要力求范唱的音色接近童声。有了老师的良好示范,学生进行下行音阶的练习,能让学生的声音从头声发出来的高位置音开始,逐渐下行到低音,尽可能保持高位置的头声来唱下行音阶的音列。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渐形成使用头声区***的习惯。例二: 发声练习的过程通常是最枯燥的,在学习一些具有特定情境的歌曲时,我们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练声,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歌曲《折纸船》之前,设计一条“吹纸船”的发声练习。

1=C 2/4 1 3 5 6 | 5 — | 6 5 4 3 | 2 —| ī — | 6 —|ī — |5 —‖师:风儿 轻轻 吹, 唱着 快乐 歌。 生:LU LU LU LU …… 在这条练习中,引导学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将自己想象成风儿,把祝福吹去台湾。在“吹纸船”的活动中,还可以比一比,谁能将纸船吹得最稳。使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活动情节中体验“U”的正确的发声方法。

三、注重清晰的歌唱语言能力 清晰的歌唱语言是歌唱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古往今来,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有一句精辟的行话,叫做“字正腔圆”,这是我国一贯追求的基本美学之一。试想,如果在演唱中,听众听不清表演者所演唱的基本内容,那么,又怎能传达基本思想感情,打动观众呢?从小培养小学生清晰的歌唱语言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音乐课堂中,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高位置、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也进行一些绕口令练习。 在歌词朗诵活动中,需要强调的是,朗诵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丰富的情感,使朗诵的声音具有高位置。并且要注意母音的纯正,子音的清晰。不能出现“a”不像“a”、“o”不像“o”等母音含混不清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借鉴传统戏曲、曲艺中绕口令的练习,穿插到音乐课堂中来,借以训练我们歌唱语言,使歌唱语言清晰、有力。如“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东洞庭,西洞庭,洞庭山上一根藤,藤条顶上挂铜铃……”等等,通过诸类练习,逐步加强学生咬字、吐字的能力。

四、强调丰富的情感表现 众所周知,演唱情感的表达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就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之说,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情感的表达。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情感的变化运用,这样才能适应准确无误地表达复杂多变、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的感情。这种能力不是教师用几个形容词对演唱的情感加以解说就能够达到的,需要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获得此种能力。如: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把握歌曲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感受歌词的意境和思想。或者让孩子对声音的概念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唱一首抒情轻柔的歌曲时,可以想到“洁白轻柔的白云”,使声音更加优美、透明;当唱一首轻巧的歌曲时,可以想到“调皮的小雨点”,使声音更加跳跃、有力。还可创设各种音乐舞会的场景,配乐朗诵会……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边歌边舞,用无声的语言及各种形式来充实演唱,渲染演唱气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通过音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索的课题,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以上仅是一些体会和总结。总之,在演唱教学中,通过融入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音乐活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