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得民心-善教如何得民心

"善教如何得民心"指的是用教育来赢得人民的欢心和尊重。一个好的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和发展。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取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1、意思:以仁德教化的言论不如具有仁教作用的音乐更容易让人接受,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更容易赢得百姓的喜爱。“仁言”有空洞说教之嫌,而“仁声”是在娱乐中感化,使人心向美向善;好的政令生硬死板让人畏服,而好的教育是以理服人。

2、出处:《孟子·尽心上》

3、语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4、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语、好听的话,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可以令百姓发财致富,好的教育使百姓民心所向。

扩展资料

《孟子·尽心上》内容概括:

本篇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和自身修养的论述,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孟子 · 尽心上》中,孟子认为仁义是通行于天下的。其提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也就是说如同爱自己的亲人是仁,敬自己的长者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孟子因此提出了君子要仁民爱物的主张。

其今意即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但是要做到首先要亲近亲人的同时,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这里,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爱的基础上,将仁爱的范围从“亲”推广到“民”,又扩大到爱物的领域。“

翻译孟子: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善教得民心。《孟子离娄上》:“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好的政治既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恰恰是教育。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也可以看作孟子仁政思想的抽象表达。孟子相信,如果君王能够遵从这样的执政理念,一定能获得民众的衷心拥戴和支持;反之,实行暴政则等同于自动把民众赶到敌对一方。

扩展资料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读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