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申论作文-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申论

宏扬工匠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持,需要通过宣扬教育、制度鼓励和文化引领等途径加强。
1.要加大宣扬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2.要建立健全鼓励机制,激起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要加强文化建设,营建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申论规范表达词汇总
申论规范表达词汇总如下:
1、知识、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弱/心理建设不足;以权谋私;“等靠要”思想、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2、工匠精神、思想/观念/认知/价值观、功利/急功近利、创新能力强/有创意、社会认同感低/认同感不高。
3、转变观念/转变思想、提升素质/提升能力、刻苦钻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转变服务理念、稳定性/连续性。
4、政策简单粗暴、一刀切、普适性、发挥典范和楷模带头作用、人才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专人管理。
5、自觉性/主动性/自主性、奖罚结合/有奖有罚/奖惩制度、引才政策物质化、功利化、同质化、弹性工作制。
词汇拓展:
1、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办事时间和办事流程:以前居民遇到事情向上反映时,要经过好几个层级,程序很复杂。现在遇到事情,能够及时反映到负责人,然后马上通知相关执法部门对该问题进行整治。
2、信息公开不全面:查找某些信息找不到、未提及某些信息。
3、未尊重群众知情权:政府拒绝透露某些应公开信息。
4、准入门槛低:随便什么人都能做、不加甄别。
5、政策宽松、监管不力:该登记注册的没登记且数量大。
6、用语礼貌规范:对于群众反馈的回复使用“您好”“谢谢您的意见”等。
7、态度诚恳/实事求是/有事实依据:对于群众的反应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
8、解决问题,不走过场:群众指出问题之后能够去积极解决。
9、严格依据政策、遵守流程:政府在答复群众的过程中并不是想怎样答复就怎样答复,而是依照政府流程、按照相关国家政策。
10、兼顾经济和文化效益:既发展经济(地方特色商品、建景区),又注重当地建筑、民间工艺的保护。
201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弘扬工匠精神 走制造强国之路
章凤头、猪肚、豹尾。豹尾简短而有力,华美而绚烂。对于一篇文章的结尾,既要总结文章的主旨,又要升华到主题的深远意义。申论文章的写作都是围绕社会热点展开,其中包括主题的问题、原因、影响以及对策。而对于很多考生,结尾写作仓促而难写,下面给考生进行示例。
公式
名言警句+主题问题+解决对策+意义升华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的问题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发挥坚忍不拔的螺丝钉精神;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 )上求实;在( )求效,在( )上求精。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以来才能为( )打下基础,为( )的发展提供保障。
1
以“创业者心中的山”为例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创业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发挥坚忍不拔的螺丝钉精神;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凝聚合力上求实,在奋斗不息中求精,在股权众筹中求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以来才能为创业成功打下基础,为创造个人、社会价值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成为成功的攀登者。
2
以“教育公平”为例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促进教育公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发挥坚忍不拔的螺丝钉精神;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资金落实上求实,在政策制定上求精,在资源配置中求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以来才能为教育公平打下基础,为社会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打赢人才攻坚战。
公式
名言警句+主题问题+解决对策+意义升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先修其低,行远必先修其近。( )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 )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铸就( )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的伟大目标。
1
以“习惯的是是非非”为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先修其低,行远必先修其近。( 陋习 )的解决关键在于( 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个人走向成功巅峰)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铸就(企业立于常青之地)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改变四风、构建阳光服务型政府、共建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2
.以 “人与动物”为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先修其低,行远必先修其近。(人与动物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构建动物福利保护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铸就(经济与生态共赢)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蓝、地绿、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推进)的伟大目标。
申论
名言佳句积累
一、政治篇:
(一)政治篇之论信念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典出:清·郑燮《竹石》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典出: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典出:《周易》
(二)政治篇之论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典出:诸葛亮《诫子书》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典出:老子《道德经》
(三)政治篇之论笃行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典出:东汉·荀悦《申鉴·俗嫌》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典出:老子《道德经》
(四)政治篇之论治国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典出:《周易·系辞下》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典出: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五)政治篇之论法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典出:王安石《周公》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典出: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二、经济篇:
(一)经济篇之论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典出:汉·桓宽《盐铁论》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典出:王安石《登飞来峰》、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二)经济篇之论人才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典出:《韩非子》
(三)经济篇之论创新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典出: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典出: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三、社会篇:
(一)社会篇之论民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二)社会篇之论管理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三)社会篇之论道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典出:《论语·卫灵公》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典出:《论语》
四、文化篇
(一)文化篇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典出: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出: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文化篇之论文化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典出:白居易《与元九书》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典出:清·赵翼《论诗》
五、生态篇
(一)生态篇之论生态环境保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典出:《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典出:荀子《天论》
(二)生态篇之论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典出: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典出:司马光《资治通鉴》
六、通论篇:
“行百里者半九十。”典出:《战国策》
“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典出:李白《行路难》
“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典出:战国·尸佼《尸子》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典出: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典出:老子《道德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典出:刘禹锡《浪涛沙》
弘扬工匠精神 走制造强国之路
从德国的工业4.0到美国的制造业回归,一股强劲的制造业复兴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制造2025计划,则明确显示了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而提振制造业最核心要素的不再是投资和产量,而是对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是历久常新的工匠精神,它维护的中国制造的品质尊严,打开的是一条制造强国之路。
工匠精神是先进制造的软环境。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品质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讲求发展速度量化指标的追逐中,品质追求被遗忘,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的不信任,不仅在海外卖不上高价,更在国内遭遇冷落。为了获取追求卓越的软环境,打上美国制造的标签,中国厂商纷纷投资美国建厂。其实,在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这种卓越的品质追求,所缺的,是对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走制造强国之路,必须构建适应先进制造的软环境,呼唤曾经久违的工匠精神,培育国内精益求精的文化,这是中国制造实现凤凰涅槃的关键之举。
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公务员考试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梦想助力!
成功/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方法不对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这里,我们将提供:6大优势课程+线上线下集训教学+协议签约!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将给你一次成“公”上岸的机会↓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实现转型的关键。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孕育出追求卓越品质的文化。追求卓越品质精神的缺乏导致中国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下游,一方面消耗了巨量的资源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却利润微薄,中国制造信誉被严重败坏。中国的国内资源环境已经不允许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继续进行,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就必须提倡追去品质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华为到小米,追求卓越的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舞台频频亮相,这是工匠精神的复兴,也是中国有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工匠精神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理性之路。一个连合格奶粉都不能生产的国家,无论从发展数字上多么辉煌,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国。产品制造和民生紧密相连,制造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社会民生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财富生产,工匠精神,说到底还是一种企业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同时,制造也是社会文化生产中承载文化精神的重要过程,从这个意义谈,工匠精神是文化精神的深入的探索和传承。产品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积极唤醒工匠精神,是实现国家进步的和平崛起的力量,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理性之路。
中国曾是一个能工巧匠辈出的国度,中国的产品曾经被全世界誉为珍品,工匠精神是深藏在民族血液深处的传统。呼唤工匠精神,构建先进制造的软环境,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推动着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更是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必然之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