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如何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如何改

关于事业单位的改革,触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机构改革、人员调剂、制度完善等。在机构改革上,可以斟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职能职责的整合和归并,提高行政效力和服务水平。在人员调剂上,可以通过人材引进和培养,推动队伍素质提升,构建公道的人材结构。在制度完善上,可以推动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还需要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确保改革进程的公然透明和公平公正。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
法律主观: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许多试点地方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完成,部分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也基本改到位。但是,事业单位改革进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只是完成了分类,其它基本没什么变化。一、事业单位改革具体内容是什么事业单位改革内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可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二是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哪些有效的实现形式;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四是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五是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
二、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两份文件可能会一同出台。这意味着,此番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将与事业单位改革本身同步推进。据工资改革参与人士透露,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以及明显以社会公益性为属性的事业单位,将继续得到财政保障;目前这类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大多以"参照公务员"和"全额拨款"的形式获得,不过,在国家部委所属的事业单位中,比例在少数。对于一些以业务突出、主要以行业或专业业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继续获得财政扶持。此类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主要以财政补贴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工资收入"自收自支",主要面对市场,并已经开展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在相关部委的扶持下,尽快推向市场。此外,一些职能重合、长期亏损、课题任务量不多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打包重组或彻底剥离。此外,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发放依旧是改革重点。津补贴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2006年人事部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并没有对津补贴的发放做出规定。这也让津补贴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另一隐蔽但却重要的收入来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何凤秋说,目前事业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如何将合理的津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来,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矛盾,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人保部相关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尽量推向市场,变成类咨询公司。但该人士表示,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需要很长时间。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阅读。我们一定会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
法律客观:《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人员配置和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旨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
一、事业单位分类
事业单位分类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按照职能属性,事业单位可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其中,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将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其公益属性。
二、功能定位与人员配置
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是改革的关键。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专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同时,要优化人员配置,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人员编制和岗位,提高人员使用效率。
三、管理制度完善
完善管理制度是保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事业单位运行规范、高效。
四、改革成效与展望
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结构得到了优化,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升。未来,应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综上所述: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人员配置和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旨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继续深化,推动事业单位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第五条规定: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机构运转长期依靠财政补贴以及长期不出成果、长期不发挥作用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相近的事业单位,予以整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第三条规定:
事业单位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批准成立后,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登记或者备案。
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