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析成语的使用现象-如何辨析成语的使用

当触及到成语的使用时,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它们被正确地利用到句子中。一般来讲,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用处,并且通常与某些特定的情境或语境相联系。在使用成语时,应根据语境和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是不是适用。同时,也能够参考相干文献、字典或语言学习资源来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具体用法。在使用成语时要谨慎并熟习其含义,以免出现误用的情况。
怎样使用和学习成语.
(1)彻底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较难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数。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啼饥号寒"(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啼"是"哭","号"是"叫喊",这个成语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速"当"邀请"讲。)等等,就比较难懂。但是只要把个别生字如"钧""啼""号""寒""速"弄清楚了,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理解。至于象"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就应该算是难懂的。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以上所说的这类比较难懂的和很难懂的成语,大部分见于古书中,想要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翻阅《辞源》《辞海》等有关的书籍。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象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也把"孤掌难鸣"当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来用,但究竟是不够妥当的。)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用得场合恰当使用成语,应当力求用得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郭沫若同志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不妨引在这里。他说:
"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 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 乘风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应再用 乘风破浪 了。"(《文风问答》)
这个错误,就是由于不顾场合,硬把"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塞进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使用成语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即它的历来的用法。"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总理,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 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对于在某一场合看起来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几个成语,更要仔细地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体味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用哪个最恰当。例如"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这两个成语,有时候在一个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说"这本小说的情节真是千头万绪,我越看越觉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头万绪",而用"千变万化"。
(3)分清褒义贬义成语里面,也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又如成语"擢发难数",就是含有贬义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恶之多, 原作者采取了夸张的手法。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不胜枚举"之类的意思来讲。比如"今年市场繁荣,百货品种多得真是擢发难数",把擢发难数用在这里,就觉得可笑,把它改为"不胜枚举"就行了。
(4)注意成语的规范化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它的结构。不过有少数成语,也有从早就有两三种不同的说法的。如的"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持"也作"争","人"也作"翁",等等。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我们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承认几种说法都可以。又如"捕风捉影"这个成语,原是"系风捕影",见《汉书·郊祀志》。成语"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知北游》。可是由于误用已久,现在我们也不必恢复它的原来面目。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为了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适当的在成语中插入几个字,例如:
天下何曾太平
鱼目岂能混珠
理直而后气壮
这样借用原有的成语略加改动,也完全可以。但是我们自己使用成语,除非为了取得修辞的效果,对某一成语确有改变的必要时,都应该注意成语的规范化,也就是尽量地照原来的文字使用,保持语文的纯洁和健康。有人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奋不顾身"写成"愤不顾生",把"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
怎么判断词语使用恰不恰当?主要说方法
第一部分:牢记六种病句类型的特点
高考考纲要求:
能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考病句的六种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
方法1、记典型句子各一个,找出对应词性,逐一套用――查中心词前多层修饰语的语序(中心词可以是全句的主谓宾,也可以是句中的某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或动词)
1.多层定语的次序。(记句子——谁的——多少——怎样的——属性)
牢记类句: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篮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
例句①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方法”的前面有一个长定语,“有效的”是一个形容词,相当于例句中的“优秀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是两个动词性短语,相当于例句中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对照例句,可见位置不对,应为“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有效的方法”。
例句②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运用:句中主语中心词“妇女、老人和孩子”的前面有两个修饰语,“许多”表数量,相当于例句中的“一位”,“附近”是地点,相当于例句中的“国家队的”,对照例句,可见这两者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成为“附近的许多妇女、老人和孩子”才通顺,从而判定原句语序不当。
2.多层状语的次序。(记句子――何时-何地-何范围-何种情态,“怎样”-表对象“同谁”)。
牢记类句: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例句① 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床上。
运用:句中谓语中心词“睡”的前面有三个修饰语,“甜蜜地”表情态,相当于例句中的“热情地”,“都”表范围,应放在数量词“一个一个”的后面,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运用:句中动词“享有”前有两个修饰语,“在娱乐场所”相当于例句中的“在休息室里”,“与白人”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从而判定原句语序不当。
方法2、一般来说,修饰语和虚词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要查看修饰得是否合适。
例句① 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工作,就可能会出问题。
运用: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要“趁现在赶快检查工作”,“不”是虚词,现在放在“赶快“的前面,成了修饰“赶快检查一下工作”,而遗漏了“趁现在”的意思,故语序不当。
例句② 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运用: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
方法3、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
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后关联词。
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关联词+主语①+关联词+主语②
例如:
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例句① 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学校就有开除他的危险。
运用:读句子,确定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再犯错误,他将被开除。属于同一主语的情况,而原句后一句的关联词“就”的前面用的是“学校”,格式不对,应改为“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有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才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二.搭配不当
方法4、简化成分,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查是否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
①本世纪末,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本世纪末是目标。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本世纪末”是一个时间,很显然不能和“是目标”搭配,故这个句子是一个主谓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② 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呀!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他渴望机会。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渴望机会”显然不成立,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动宾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③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运用:简化成分,去年长定语,只保留中心词,则全句变为“劳动是一天”,
很显然不恰当,属主宾搭配不当。
方法5、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关系――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例句① 鲁迅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思想。
运用:修饰语“极大的”和“爱国主义思想”不能搭配,应为“极强的”或“高度的”。
例句② 他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手“前有两个修饰语——“聪明”和“能干”,“能干”可以修饰“手”,而“聪明”则不可以,构成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
方法6、注意抓重点词(是否、能否、有无、和、与、以及等),一些并列短语和“、”――查一面与两面的搭配不当。
例句①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运用:看到有“是否”,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而前面的“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只有一个方面,后面的“是否”却是两个方面。
例句② 他能密切联系和关心群众的痛痒。
运用:看到有“和”,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两个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关心痛痒”可以,而“联系痛痒”则讲不通,故是病句。
例句③ 作家敏锐地察觉、扶植新生的幼芽。
运用:看到有“、”,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敏锐地察觉、扶植”这一短语,“敏锐地察觉”可以,“敏锐地扶植”则不可以。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残缺:
方法7 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抓重点介词(由于、通过、经过、由于、为了、在等)――查主语残缺。
例句经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文化水平。
运用:全句的谓语是动词“使”,而“经过学习”是一个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做主语,这样就使得全句没有了主语,成为病句。改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介词“经过”去掉,让“学习”做主语;一是将“使”去掉,让“我”做主语,“提高”做谓语。
方法8 注意长句子(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简化成分,改换说法,自己补充――查谓语、宾语残缺。
例句① 我们必须按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导。
运用:注意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简化成分,可能有的同学化简成“我们按照教导”,似乎也能讲得通。但改换说法,将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改为“老师的话”,则应简为“我们按照话”,则难以讲通,而应为“我们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从而判断出原句缺谓语,是病句
多余:
方法9、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词,注意抓近义词(重要的有左右、大约、近、上下等)看句中是否有重叠的意思――查语句重复。
例句① 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运用:“工作”在句中三次出现,造成了语句重复。
例句② 现在同学们已选出了班长,负责掌握班级的日常事务。
运用:句中“负责”与“掌握”是近义词,用一个即可表达句意,同时用则是语句重复。
例句③ 老师看上去年纪近30岁上下。
运用:句中“近”和“上下”是近义词,同用,即可判定该句为语句重复的病句。
例句④ 今天是除夕之夜。
运用:“除夕”是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已包含“晚上”之意,后再加“之夜,则构成了语句运用:重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凯旋而归”,“过虑的想法”等,须注意。
四.结构混乱:
方法10 感觉语句不通,查对不通的句子两头是否用了两种讲述的句式,改换或去掉一端后句子是否通顺,尤其要注意介词短语中介词结构是否完整,――查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群众也觉悟起来。
运用: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被……束缚下的”,应或为“被……束缚的”,或为“在……束缚下的”,交*使用,则构成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② 这次网络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运用:感觉句子的后半部分不通顺,查对这一句的两头,用了“还有来自……”和“……参加了学习”两种句式,去掉一端后,句子则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方法11 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改换或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谓语,重新理顺――查中途改换话题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是”“设在”“举行”三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考场设在大厅里”,一是“考场在大厅里举行”
第三步:重新理顺:全句应为“考场设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确定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一位社员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赠献”、“具有”两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社员赠献玉佛珠”,一个是“玉佛珠有很高的价值”。
第三步:补充后一句省略的主语。很显然,后一句没有主语,只能是承前省略主语,让“一个社员”作主语,则全句成了“一个社员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明显不合作者语意,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五.表意不明:
方法12 注意三类词:多音、多义词,指代词,数量词,介宾短语及词语间的关系――查语句歧义。
例句① 还欠款1000元。
运用:句中有一个多音词“还”,即可以理解为“仍然欠款1000元”,也可理解为“归还欠款1000元”,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类似的句子还有“这话说重了”。
例句② 小李说:“老王这人真黑。”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这句话中有一个重要的词“黑”,“黑”是一个多义词,在这句话中既可以说是一个人长得黑,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心肠黑。
例句② 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运用:句中有一个指代词“她”,既可以理解为“死者”,也可以理解为“死者的母亲”,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③ 三个学校的校长都去开会了。
运用:句中有一个数量词的组合“三个学校的校长”,既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④ 他在火车上画广告。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在火车上画广告”,既可以为“把广告画在火车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坐在火车上画广告”。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有两种,一是不合逻辑规律,一是不合生活实际。
方法13 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并列的概念――查概念不清。
例句① 今天来开会的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高校教师。
运用:句中出现了几个概念,而“高校教师”中也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其余概念并不是并列概念。
方法14、注意句中表示范围(尤其是带有绝对意义的词如“全”“都”“凡”“从来”“历来”等)表示判断、表示程度的词语――查不合逻辑。
例句①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裂总是短暂的。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历来”这样的含有“绝对”意思的词,而句中又说“分裂总是短暂的(短暂也是有)”,从而判断出原句是不合逻辑的病句。
例句② 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只要有……就”“是”这样的表判断的词,其意思是表示“水是作物存活的充分条件”,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水只是作物存活的必要条件,作物要存活,还需要土壤、肥料等别的条件,从而确定原句不合逻辑,是病句。
方法15 看到多个“不”,确定语意,负负得正(反问句亦算负)――查前后肯定否定颠倒。
例句①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运用:第一步:先根据前一句确定说话者的本意,是想表达“能想象得出”的意思,应画“+”号。
第二步:查后一句表“不”意的个数,共有“没有”“不会”“不出”,
共是三个负号,最后表达的意思应画“-”号。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前后肯定与否定不统一的病句
例句② 谁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运用:第一步:看到句中有多个“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好成绩靠勤奋”,应画一个“+”号。
第二步:找原句中表“不”意的个数,“否认”、“不是”再加上反问句式,共有三个否定,应去一个否定,和原句意不通,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6 注意抓因果关系关联词,主要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查强拉因果。
例句① 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运用:句中有“因为……所以”的关联词,但细杳原句,对“学科有所偏重”,也可能恰恰会喜欢数理化,可见“学科有所偏重”与“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原句犯了强拉因果的语病。
方法17 注意抓表前后关系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与”“和”等,确定原句意思,施动者在前,受动者在后――查主客颠倒。
例句①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运用:第一步:“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是通用的。但在表示主客之间关系时,二者恰恰相反,“对”是“主在前,客在后”,“对于”是“客在前,主在后”。
第二步:分析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了解爱迪生这个名字”。“我们”是“主”,“爱迪生的名字”是“客”,而原句用的是“对”,却是客在前,主在后,显然是病句。
例句② 老师来了,小明正和他谈论一个数学问题。
运用:句中有“和”,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老师”,是全句的“主”,小明是“客”,本着用“和”时“主在前,客在后”的原则,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8 联系现实生活――查不合生活逻辑。
例句① 凡到过济南的人,无不去趵突泉一游。
运用:从生活的逻辑上讲,不可能所有到济南的人必去趵突泉,所以这样
的句子虽然从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因其不合生活逻辑,故仍是病句。
例句②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运用:“死难者”就指已死的人,“幸免”就是没死,“没死的死人”很显然不和生活实际。
例句③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运用:全句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联系现实生活就会知道,雨后的彩虹应出现在与太阳相反的方向上,原文说的是下午,故彩虹应在东方,而不是西方,原句不合生活逻辑。
第二部分:横向总结,形成题感
横向总结:上面我们从病句类型的角度,从纵的方向上为大家介绍了应采取怎样的办法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但做题感觉的形成,还有赖于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横向的总体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条:
题感1、看到长句子,注意运用简化成分法――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语序不当(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搭配不当(方法4)、成分残缺(方法8)。
题感2、感觉语句不通,读起来别扭――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中心词的修饰语不当(方法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方法5)、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
题感3、抓重点词,见相应词,想到相应类型病句
1.见关联词――判断句子关联词的语序(方法3)强拉因果(17)
2.见特定介词:“经过”判断句子是否主语残缺(方法7)、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表意不明)
3.见判断词(是否,有无,能否,等)――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不合逻辑(方法15、方法16)
4.见 “和”“与”“以及”等连词及“、”这一标点符号――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概念不清(方法14)主客颠倒(方法18)
(3和4有时可综合进行判断)
5.见指代词――判断句子是否表意不明(方法12)主客颠倒(方法18)
6.见近义词――判断句子是否重复(方法9)
第三部分:以法解题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3年全国卷)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较长,但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毛病,也没有成分残缺,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一组近义词,“万一”就是“若”,很显然语意重复,排除。C句中,有“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介词,看有无成分残缺的情况,发现“针对……”后面没有跟上“情况”之类词,显然有残缺,排除;D句中,有连词“和”,查有无前后不对称,发现没有;再,这个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词都比较长,查有无搭配不当,发现宾语中心词“作品”的修饰语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显然不搭配,排除。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A。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96年全国卷)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句子较长,长在哪里,会发现长在宾语中心词的修饰语,且修饰语中有“和”这样一个特殊的连词,引导我们查看有无搭配不当的情况,查看会发现几个修饰语都可和“义务”搭配,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能不能”这一判断词,想到“一面对两面”的问题,查看,果然有,排除;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人物”,其实相当于几个代词,引导我们想到语句歧义,查看,果然,是对“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气愤,没有交待清楚。D句中,有连词“和”,想到“一面对两面”或“搭配不当”的问题,查找,果然,“批评教育”与主语“事件”不搭配。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A。
答案为D
D项“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网络歌曲只有水平高低之分,而没有真假之分,所以不能用“鱼目混珠”。这道题考虑的是成语使用对象的问题。
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方法
1.看成语的意思是否与句意相符。导致成语的误用,大都是由于误解成语的语意。
例1.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坐地分赃”,如果望文生训,就会以为是“坐在地上分取赃物”,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用在这个句子中是不合句意的。
例2.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十分遗憾,个个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误解为“因为不能继续观看风景(观看停止)而叹息”。
怎样准确地记住成语的意思呢诀窍是记住成语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
比如,“喻之以理”,记住“喻”是“告知”,“不言而喻”,记住“喻”是“了解”,这样也就记住它们的意思了。同样,揣摩成语的意思,也可从成语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比如,看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对美国来说,黑海石油储量多寡并不重要,该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急”应当是个名词,“急”通常是“紧急”的意思,作名词的时候,那就应当是“紧急的事情”。抽出句子的主干一一战略地位是紧急的事情,显然不通。
2.看成语与其它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例3.她想得天花乱坠,仿佛已经征服了砖塔胡同和四牌楼一带。
“天花乱坠”用来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它不能与“想”搭配。
例4.就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爬满了绿阴阴的青苔。
“人迹罕至”意谓“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爬满青苔的崖壁,是没有人去的,所以不能用“人迹罕至”来修饰。
3.看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是否恰当。
例5.特别是铁路近旁的河堤,更是牢固严实,固若金汤,简直连个蚂蚁洞的孔隙也没留下。
“固若金汤”是用来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的,这里用来形容“河堤”,适用对象不对。
例6.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反目成仇的兄弟能早日破镜重圆昵。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用于兄弟之间不当。
4.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与语境相符。
例7.校长多次察看寝室,深入班级,对同学关怀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如:威胁利诱,无所不至。这句话是想说校长对待同学非常细心周到,应用“无微不至”才对。
例8.《天下第一楼》演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报刊好评如潮。
“趋之若鹜”意谓像野鸭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用在此句中,感情色彩不合语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