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如何上好一堂课-班级授课制如何上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由一位教师指点。这类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课堂,并且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分享知识。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可能没法提供足够的个性化教育,而且可能会使学生失去自我学习的机会。因此,在使用班级授课制时,需要斟酌这些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优化教学进程。
班级授课制是如何产生的?
因为班级授课有以下优越性:
第一,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第三,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
班级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班级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学校。
16世纪中叶,在西单个国家评价学校时,看是否一句年龄与发展阶段把学生分成了班级,并作为优秀学校的就标志之一。
到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从此为班级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西方学校,把教学单位分成若干班级,由教师向数十名乃至数百名学生实施同步教学。
1862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班级进行教学,开创中国班级教学之先河。
1901年,清朝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各地推广。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有: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又称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教学主要是通过个别答疑、对个别学生的课外作业和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等方式来进行的。它既可以在课内实施,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2、现场教学
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需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一种教学形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