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钢构为什么改名-中建钢构为什么缺人

中建钢构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最近几年来,中建钢构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人材短缺的问题。

缘由一:竞争剧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行各业都面临人材需求激增的问题。特别是建筑行业,由于其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对人材的需求更加迫切。

缘由二:人材培养机制不完善

长时间以来,中建钢构的人材培养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公司对人材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另外一方面,公司的培训资源和投入也不足,致使人材的培养效果不佳。

缘由三:人材引进困难

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大,和各种政策限制,中建钢构在人材引进方面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比如,高级人材和核心技术人材的引进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更高的本钱和时间。

中建钢构之所以缺人,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剧烈、人材培养机制不完善和人材引进困难等缘由致使的。

过了中建钢结构的面试,不清楚这个单位发展好不好

转的知乎

“两次调整”

就是薪酬调整,我从入职到现在,经历了公司两次薪酬调整,这直接导致做商务的会在项目成本分析上写上一句:因为公司的薪酬调整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所以工资总体是涨的,而且表面上看涨幅还挺大,但实际情况是,以前除工资外会有奖金,这个奖金是受项目状况、领导好不好影响的,波动大,之前是收入>工资的。现在公司越来越“正规”,奖金少了,甚至都没奖金了。相当于把之前的奖金都固定进工资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工资的涨幅就不那么大了,但是更稳定和公平,现在收入=工资。现在公司的工资体系很健全了,什么级别对应什么工资,如果说HR给你说有多少钱,那么肯定是有的,只是你要清楚工资多少和到手多少是不一样的,因为社保、住房公积金、税什么什么的要扣。

“一次升级”

公司08年正式挂牌“中建钢构”,前身是“建升和”、“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虽然正式挂牌“中建钢构”,但还只是三局下面的公司,后来因为发展的不错,总公司有搞专业化公司的战略需要,公司就从三局独立出来,和三局平齐。

表面上是显得牛逼一些,但是搞市场的有阵痛,之前你是三局下面的公司,三局有什么活基本就直接给你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公司的快速发展,受三局的扶持有很大关系。公司独立出来后,三局的项目就没那么好接了。我记忆里当时有一段阵痛期,公司都在嚷嚷说项目不好接。

“一次改名”

刚进公司,都还是分总部、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武汉分公司、广州分公司这样。现在都改了,华东大区、西部大区、北方大区、华南大区、华中大区、海外大区。也不是单纯改名,主要是公司的又一次重要升级,之前,单纯搞钢结构安装,现在要搞“产业链”,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一体化。投资搞了几个大厂,然后就和每个地区的安装公司融合变成了大区。也就成了咱国家排名第一的钢结构公司。

步子迈的大了,难免扯到蛋。刚转型制作安装一体,直到现在,矛盾很多,安装和制作打架,制作内部也打架。搞项目的,自己的厂还没有外部的厂价格低服务好,但公司逼着你必须用自己的厂。厂里内部也吵的凶,大区有个领导来项目视察工作,私下聊起,说这两年身体不行了,就是吵架吵的,厂里刚成立起来,部门界限不清,只有靠吵,然后大领导出来各打50大板,定个调,慢慢的到现在,界限开始清楚了,流程开始顺了。

虽然问题很多,但是王董的大战略还是很明确的。公司发展,要分两个阶段,一是把“量”搞大,这个最直接有效,现在也初见成效。二是把“效率”提起来,这个需要慢慢来,要磨合,这个也看得到在前进。再说多一点这跟咱国家的发展也是一个套路,前三十年把“量”搞大,现在这个经济引擎不行了,所以开始结构调整,要走“效率”这条路了。

我眼中的现状:

公司这么几年的发展还是相当迅速的,变化很大。但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吃了国家的“红利”。这话是某特别实诚的副总自己说的。一是前些年,国家投资拉动需求,所以上马了很多大项目,所以市场很好。二是背靠三局,三局拿下总承包,钢结构就分给我们公司,接项目也容易。三是,因为行业标准不严,钢结构门槛其实不高,一把焊枪一把割刀,哪里长了割一刀,哪里短了焊上一段(粗浅的说,但实际上还是很需要技术的,只是因为监管不严才导致的门槛低)。

所以市场好、接项目容易、门槛低,只需要粗放式提高产能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大环境不行了,没有那么多大项目了,以前公司还有底线管理,5000万以下工程不接的,现在也开始接了。三局也早就靠不住了,只能自己出去拼,好一点是,因为国企,市场、政策资源还是倾斜的。

现在公司还在转型升级,我接触到信息,公司在走的方向有三个:

1、往海外市场发展,以前是政治任务,总公司逼着你得出去,现在是自己有这个扩大市场的需求。

2、以前是搞房建、场馆啊这些大项目,现在把范围扩大了,要开发以“钢”为元素的项目,比如停车场什么的,只要有钢的都可以搞。

3、以前是出去接项目,有啥活接啥活,现在往“造项目”方向发展,就是国家现在火热的ppp,比如在高架桥下面用钢结构搞个夹层,做自行车道,虽然每一段很小,但是公里数长了,钢结构量也不小。这种从理念到设计到融资到实施都参与进去,就是造项目。

首先公司大战略是ok的,也在实施,只是国企通病,效率低下,转型难度挺大,如果要预测公司转型能不能成功,重点关注下公司的中层领导行不行,大战略实施下去需要这些人来推动。

总的来说,公司前半程靠“红利”,后半程就要靠“能力”了,这个能力能不能锻炼出来,决定未来发展。

那么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求一个稳定的工作,公司还是不错的选择。求发展,也有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受国企制度的制约。尤其是新近的年轻人,前些年公司发展速度很快,有很多空缺,所以上位的机会多,但是这几年每年几百人的招,上面位置填的差不多了,而且都是青壮,想提你也没位置给你。只有按公司的薪酬制度上的档位和级别慢慢爬。

总的来说,公司又到了一个关键口,走过去了,按现在的体量,发展的也会很好,走不过去,就难受了。你要不要搏一下?

中建一三八局最好,最近中建钢构也不错发展潜力也很大,其他的几个局不怎么样,只能说凑合。土木研究生去好的设计院确实比较难,设计院基本不缺人,房地产的话里面竞争激烈人心复杂,施工比较苦,不过研究生进去应该会很吃香,也不一定是施工岗也还可以,这个中建四局六公司,马马虎虎,在中建系统绝对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