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的分类有哪些种类-溶血的分类有哪些

溶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或过早死亡,致使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加。溶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细胞外溶血:这是最多见的溶血情势,红细胞在骨髓之外的地方被破坏。
2、 细胞内溶血:红细胞在骨髓中过度生长和成熟,然后在身体其他部位破裂。
3、 自发性溶血:这是一种没有明显缘由引发的溶血,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药物或其他疾病有关。
4、 取得性溶血:这类类型的溶血通常是由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或化学物资引发的。
5. 高压溶血:这是一种由于血压太高而引发的溶血。
6、 免疫溶血:这类类型的溶血是由抗体攻击和破坏红细胞引发的。
溶血毒素的分类
按其对细胞膜裂解机理不同,可将众多的溶血毒素分为四类:
(1)具有酶活性,导致膜磷脂水解。如产气荚膜杆菌所产生的α溶血毒素为卵磷脂酶,可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损伤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再如金黄葡萄球菌产生的β溶血毒素具有磷脂酶c样活性,在有Mg2+、Mn2+、Co2+存在的情况下,活性增高,可将神经鞘磷脂水解成磷酸胆碱和N酰基神经鞘氨醇。各种动物的红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毒素的敏感性,与其细胞膜上的神经鞘磷脂含量有直接关系。绵羊、公牛和人类的红细胞都对β溶血毒素敏感,尤以绵羊红细胞最为敏感,因其磷脂中神经鞘磷脂的含量高达50~54%。
(2)毒素插入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形成通道,导致钾离子释放,继而线状血红蛋白漏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α溶血毒素,可破坏人、兔、绵羊、豚鼠等的血细胞及有核细胞。其对人类的皮肤坏死作用是由于毒素促使小血管收缩,从而导致毛细血管血流阻滞和局部缺血坏死。
(3)具有表面活性剂样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δ溶血毒素。
(4)膜胆固醇既是毒素受体,又是毒素的靶点,如链球菌溶血毒素O、破伤风杆菌溶血毒素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溶血毒素,如绿脓杆菌溶血毒素、大肠杆菌溶血毒素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