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门类指什么意思-学科门类指什么

“学科门类”是指根据科学研究、教学内容和人材培养的需要,将科学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种别。目前我国依照学科门类设置的有13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学科门类指什么
学科门类是指: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科门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规定我国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4个学科门类。
不同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14个学位学科门类,另一种版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5个学术门类(A 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9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 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二者分类目的、依据有很大区别;前者用于高校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后者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以下学科门类均指高等教育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的学位学科/专业分类。
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
其设置应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兼顾教育统计分类的惯例。学科门类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教育部制定,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我国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共计14个学科门类。
材料补充:
学科门类的分类原则主要如下:
1、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2、实用性原则: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3、简明性原则: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4、扩延性原则: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5、唯一性原则: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6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