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强化是什么意思-符号强化是什么

符号强化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它通过使用嘉奖信号来调剂行动策略。这类技术被广泛用于强化学习、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在符号强化中,每一个行动都被映照到一个符号,而嘉奖则是一个布尔值或一个实数,表示行动的好坏。学习过程当中,算法会根据嘉奖信号来更新行动策略,以便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嘉奖。

教育心理学:班杜拉外传之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2020天津教师招聘

我们在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时候,除了书上的知识点,大家总会发现,除了书上给我们的知识点,总会见到一些看似熟悉又没有学习过的强化选项,有时候还有个别题就在考查这些相关的细小知识点。今天我们就针对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系统的整理一下课堂的强化技术。这一部分主要以客观题的考查方式为主,侧重理解。

1.言语强化

当教师在学生做出行为和反应后给予学生某种积极的语言评价就属于言语强化。它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作出判断和表明态度,或引导学生相互鼓励来强化学习效果的行为。言语强化有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两种形式。

口头语言强化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作出针对性的肯定、表扬或批评,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书面语言强化是教师通过书面文字形式给予学生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经常运用。

(单选题)"采用学生的想法的方式属于课程强化的( )。

A.替代强化 B.延迟强化 C.局部强化 D.言语强化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言语强化。言语强化有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两种形式。言语强化还有一种容易忽略的方式,就是要采纳学生的想法。采纳学生的想法,可以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说话是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题干中采用学生的想法正是语言强化。D项正确。A项: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与题干不符。BC均为干扰选项。排除。

2.非言语强化

非言语强化可以是目光接触,点头微笑,靠近学生,体态放松或做出某种积极的姿态。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言和学生进行非常跌契的信息交流,一个会意的微笑,一种关注的目光,都可以把教师的情感正确地传达给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

3.替代强化

人们通过观察向他人学习。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又向往得到这种强化的时候,人们就会采取与他人同样的行为。这种强化就是替代强化。我们书上说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采取的强化方式即替代性强化。整个考查方式中,还是替代强化为主的。

(单选题)随着检察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很多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变得正气凛然。这是( )的作用。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负强化 D.自我强化

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个体完全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到新的行为反应,他强调替代学习和替代性强化。题干中观众们因看到电视剧中反腐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正是一种替代性强化。故B项正确。A项: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而观众并未表现出观察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或处罚自己。与题干不符,排除。

4.延迟强化

一般而言,教师会对学生的理想行为表现予以及时强化,但有时对学生前一段时期的行为也可以进行强化。这种强化不但可能,而且有时效果还特别好。

5.局部强化

如果学生的行为表现只能部分地认可,教师就可以采用局部强化,即只强化教师认可的那部分行为以及相应的欲望,激励学生继续完全实现理想的行为和欲望。

(单选题)某同学主动板演解题,可是解错了,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肯定他勇气可嘉。该老师运用的是( )。

A.替代性强化 B.局部强化 C.延迟强化 D.符号强化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局部强化是指只强化我们认可的那部分行为及相应的欲望,激励学生继续完全实现理想的行为和欲望。题干描述属于局部强化,学生主动解题,虽然做错了,但是老师鼓励其勇气可嘉,对其部分行为进行激励。B项正确。

A项:替代性强化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其他观察者,为了让其他学生向其行为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延迟强化是指通过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冲动,以获得更有价值的鼓励。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符号强化运用在教学上,又称标志强化,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等来强化教学活动。

6.符号强化(代币制方法)

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教师可以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等来强化教学活动。或用数字、字母、彩色的图形等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会发现符号强化尤其适用于小学生,代币制方法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单选题)教师在光荣榜上给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好的学生贴红五角星,属于强化中的( )。

A.替代性强化 B.延迟强化 C.局部强化 D.符号强化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符号强化是教师运用一些标志、符号、文字、图形或色彩对比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象征性的奖赏,从而表示对学生鼓励和肯定的行为方式。D 项正确。

A项:替代性强化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其他观察者,为了让其他学生向其行为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延迟强化是指通过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冲动,以获得更有价值的鼓励。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局部强化是指只强化我们认可的那部分行为及相应的欲望,激励学生继续完全实现理想的行为和欲望。

以上是针对课堂强化的方式中知识点及习题整理,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

解析

一、分享行为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在成都彭州市被评为一级和二级的四所幼儿园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随机抽选4~5岁的幼儿,计120名。主要采用了故事法(针对幼儿)、问卷调查(针对教师、家长)、座谈(教师、家长、幼儿、园长)等方法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七成以上的幼儿很“自私”,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物品,如食物、玩具等等,其余的幼儿即使与人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比如,“我给他吃东西,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他就不和我玩”,或“我给他吃,是因为这个不好吃,我想吃他带的东西”。Ugurel-Semin的研究表明,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了高峰。这与在土耳其开展的一项早期研究的结果是比较吻合的。这项研究要求每一个被试都要与其不认识的一个同龄儿童分享奇数个好东西,结果67%的4~6岁儿童选择了自私性的分配方式,即把多出的那个留给自己。

幼儿不与人分享,理由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设计了几个类似的情境,如“妈妈(爸爸、爷爷等)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一个新玩具),小朋友没有,你能给他们看(玩)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四成幼儿回答“不”,理由是一致的。回答说,因为“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妈妈给我买的”或者“你让他的妈妈给他买一个嘛”。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如“给他们看《黑猫警长》,我爷爷要骂我的”、“爸爸说了,奥特曼让小朋友玩坏了,他就不给我买玩具了”,这类回答占37%。

三是缺乏分享技能。在与小朋友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分享,如“我只有一个新书包,他们都想背,都想玩,我不知道给谁背”。

三、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1.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

许政援、吴念阳的研究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受到他们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凡是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其亲社会行为就果断,比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给小朋友吃东西是好孩子”等观念下进行的。当幼儿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时,其分享行为就显得很犹豫。如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幼儿,常常以“这是我的”、“是老师给我的,你自己去要”等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说明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分享观念并注意其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具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教育(成人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幼儿想象)、生活教育(把分享教育融入幼儿的具体生活中)等多种策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合作精神。

2.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如认为“给他玩我的小熊,我是个乖孩子”。安鲁弗德(1968)的研究指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内化了。当他们再与人分享的时候,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

在幼儿教育中常用的强化技术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局部强化、符号强化、代币强化、活动强化等等。言语强化是指当幼儿表达出分享观念、做出分享行为后教师、家长给予的积极评价,如“好”、“对”、“不错”、“可以”等等。在运用言语强化时,成人的言语要丰富、变化,不宜过多采用单一的言语表达。非言语强化是指教师、家长通过某种非言语动作对幼儿的某种行为表示赞赏和肯定,如点头、微笑、鼓掌、翘大拇指等等。局部强化是指成人只强化幼儿得到认可的那部分分享行为及相应的分享动机。在幼儿教育中,错误的行为是不应该得到强化的,只有正确的行为和良好的动机才应该予以强化。在幼儿的活动中,既存在着正确的行为,又存在着错误的行为,成人要注意将两者区分开来,要善于从幼儿的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并进行强化,以激起幼儿继续实现理想行为的欲望。这个方式对于性格内向和能力较弱的幼儿十分有效。符号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成人所期望的分享行为后,教师、家长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小红旗、画勾、小红花等来提高幼儿应该反应的发生概率的方法。这是当前幼儿行为训练中运用比较普遍、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代币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分享行为时,教师、家长奖励幼儿一定数目的代币(一种在班级或亲子活动中流通的“货币”),待幼儿的代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换取他们所期望的东西,如实物、自由活动、当小组长等。奥莱利和贝克(1967)的实验表明,代币强化在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形成儿童良好行为方面十分有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代币强化是一种塑造或改变儿童行为的有效手段。活动强化是指当不愿与人分享的幼儿只有表现出分享行为后成人才准许其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1965)指出,一个儿童有强烈兴趣的活动可以作为儿童不太感兴趣的良好行为的强化物。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