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采用什么谋略方法-请君入瓮采用什么谋略

“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历史故事,主要指的是设下骗局将对方引入圈套。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谋略,例如设置圈套、引诱对方等,终究到达目的。
三面驱逐, 一面放行出自什么典故
1.出自《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有逃跑希望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诸葛亮七擒孟获将欲擒故纵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典故源于战国策·知伯索地于魏桓子。主要是讲“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伯。
原文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2.也适合“请君入瓮”的典故。在战争中三面驱逐, 一面放行,让敌人自动进入设伏圈,便于消灭。
典故出自于《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唐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揭发制度,并奖励告密的人。武则天手下的一些酷吏们便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不断改进刑具对犯人进行严刑逼供。其中,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最臭名昭著的酷吏。一次,有人向武则天密告周兴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前去审理此案。来俊臣与周兴平时关系不错,觉得很为难。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请周兴来府中闲聊,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犯人进行逼供。周兴不知来俊臣这次是冲着他来的,于是他得意地告诉来俊臣,可以准备一个大瓮,然后用炭火围烧,再把犯人放进去,这样,他一定忍受不了,对罪行供认不讳。来俊臣听后,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周兴正感到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周兴一听请君入瓮的意思,吓得魂飞魄散。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
成语故事相煎太急,请君入瓮,打草惊蛇,闻鸡起舞
说起赤壁之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个人,这就是周瑜,周瑜的名字跟赤壁之战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多的诗句就是这样描述周瑜的,周瑜是当时孙刘联军的统帅,是指挥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人,很多人以为周瑜就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实际并不是。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水上作战,其作战地点在位于湖北赤壁的长江江面上,历史上几乎所有以少胜多的战役都不是力敌,而是智取,周瑜同样是用计谋打败曹操的,这个计谋并不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而是诈降计+火攻计。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先有人向曹操诈降,然后与曹操约定一个投降时间,在投降的时间里,此人带领十余艘蒙冲战船前往曹营,船上装了很多易燃物品,在离曹营地二里地的时候,此人点燃蒙冲战船,然后所有人乘坐随船携带的快船在火船之后冲向曹营。
就这样,点燃的蒙冲战船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凭借长江上刮起的东南风,冲向西北方向的赤壁,而当时的曹营听说有人来投降,全部士兵都出来观看,没有做任何的战斗准备,就这样火船冲进了曹营,当时曹营的江面上有很多战船是首尾相连的,岸上也有营地,无法躲避火船。
火船先是点燃了江面的战船,然后借助风势蔓延到岸上,整个曹营一片火海,火船之后,孙刘联军率军冲进了曹营,曹操于是大败而逃,这就是赤壁之战的大概经过,其中最为神奇的就是:12月的冬天长江江面上居然刮起了东南风,懂点气象的人都会知道,冬天哪来的东南风呢?然而史书就是这样记载的。
这个计谋就是黄盖提出的,黄盖不仅提出了计谋,而且是实施者,向曹操诈降的人也是黄盖,带领十余艘战船向曹操投降并且点燃蒙冲战船的人也是黄盖,从计谋提出者,到计谋实施者,黄盖是一手操作,周瑜只是采纳并策划了黄盖的计谋。
黄盖才是赤壁之战的首要功臣,周瑜的成功是建立在黄盖的计谋之上,没有黄盖的计谋,周瑜很难打败曹操的。
而且黄盖精通天气,还能算出在12月的隆冬季节,长江江面上有东南风,因为整个谋略中,东南风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可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这里说的是历史,而不是三国演义,没有东南风,无人驾驶的火船不可能冲向曹营,黄盖只是实施计谋,并不是充当敢死队员。
黄盖并非谋士,他也只是孙权手下的将领而已,那么赤壁之战之后黄盖的结局如何?为何在赤壁之战后就销声匿迹了?
黄盖是湖南永州人,大概是孙坚在担任长沙太守时,黄盖投靠了孙坚,黄盖跟随孙坚参与了讨伐董卓之战、讨伐刘表之战,孙坚战死后,黄盖又跟随了孙策,孙策被人暗杀,黄盖又跟随了孙权,一直是孙氏最忠心的将领之一。
黄盖为人清白威严、尽忠职守,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黄盖为了让曹操相信自己真的投降,弄了个苦肉计出来,说是周瑜与黄盖暗中商量好了,周瑜在明面上以黄盖不听命令为由,把黄盖打了顿,然后黄盖假意怨恨周瑜,就想投降曹操,结果曹操相信了,这样诈降计+火攻计就成功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苦肉计这个说法,曹操并未完全相信黄盖的投降,曹操这个人本来就多疑,在历次大战之前,总有人投降曹操,比如官渡之战时,许攸就投降了曹操,曹操要是不相信许攸的投降,如何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呢?
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实力是孙权与刘备的数倍之多,按理来说,对方阵营中有几个将领来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曹操本来也就是想看看黄盖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还让自己的士兵来观看,以提振信心。
但是曹操没想到的是大冬天的长江江面上居然会刮起东南风,无人驾驶的火船会在风力的作用下直接冲向曹营,这个天气如果不是长时间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是不会知道的,这个现象超过了曹操的认知范围。
当黄盖的火船冲向曹营时,黄盖本人则率领手下将士乘坐快船冲向曹营,由于黄盖等人冲在最前面,所以在当时就被曹营射出的流夭射中,并掉落到长江中,黄盖当然是懂水性的,但由于中了箭伤,所以只能在水中呼喊自己人来救援,黄盖的呼喊最终被韩当听到了,韩当就把黄盖救了起来,并亲自为他治疗伤情。
由此可见,当火船冲向曹营的时候,曹营这边的反应就是射箭,很可能随黄盖一起冲在最前面的人都受了伤,直到火船烧毁了曹操的战船,曹营才开始大乱,无法组织有效果的反击,只能大败而逃走。
黄盖受伤被救治之后,应该就被送到后方疗伤去了,缺席了之后的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但是黄盖并没有销声匿迹,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黄盖担任了太守,到城邑平定武陵蛮的叛乱,黄盖仅仅用了500人就平定了武陵蛮的叛乱,并且斩杀了敌人的首领,黄盖是怎么做到的呢?
同样是用计谋,黄盖采用的是“请君入瓮、半入而击”的计谋,黄盖把人马埋伏在城门附近,然后打开城门让蛮兵进城,进到一半,黄盖率领手下士兵从城门处攻击蛮兵,然后关闭城门,让外面的人进不来,集中兵力消灭已经进城的蛮兵,杀了对方的首领,斩杀了数百蛮兵,还俘虏了数百人,一战平定了叛乱。
这就是黄盖,一个以计谋为长的将领,之后不久,黄盖还平定了益阳县的山贼叛乱,孙权封黄盖为偏将军,之后,史书上对黄盖就没有什么记载了,只知道他是病死的,作为赤壁之战的首功之臣,黄盖在赤壁之战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有些默默无闻而已。
相煎何太急:出自曹植七步成诗,曹丕继位后想要为难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却要表现兄弟之情。本是为难他,没想到却成就千古美名,写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
请君入瓮:有人告密说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勣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有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大坛子),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大坛子,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坛子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
打草惊蛇: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6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