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复杂性、不平衡性和延续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智能力和身体性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分斟酌到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潜力,增进其全面发展。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个体身心发展总共有五大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强调的是人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而且往往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比如,人的身体发展是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教育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另外,在备考这部分内容时,还需要识记《学记》当中有关循序渐进的一些句子,如"幼者听而弗问,学不鬣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等。这些古语在单选题中也是比较常出现的,需要对应上顺序性以及循序渐进进行备考。

2、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它强调个体每个年龄阶段特点是互不相同的,如在小学阶段认知特征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则主要是形式运算为主,这两阶段特点、发展任务不同,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如"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现象即违背了阶段性特点。

3、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身高在我们一生中有两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即刚出生的时期和青春期。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如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生理机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但心理方面不太成熟。既然某些机能在有些时间可以快速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像"狼孩"的故事,就说明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个体的语言发展便很缓慢。

4、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如盲人往往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的人,有强大的意志力,身心依然可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优势。

5、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如我们在描述人格独特性的时候有句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应的就是个别差异性。因此在教育上,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