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低氧部位包括哪些部位-人体低氧部位包括哪些

人体的低氧部位主要包括脑部、心脏和肾脏等器官。脑部在缺氧状态下会产生脑水肿、脑细胞坏死等情况,影响到记忆力、思考能力和行动控制等。心脏缺氧会致使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症状;肾脏缺氧则会影响肾功能,引发肾衰竭等问题。脑血管疾病、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属于低氧部位。

氧气含量降低到多少时,会引起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

氧气感应机制证实,随着氧气浓度变化,人体细胞会进行适应性调节。缺氧时人体会产生低氧诱导因子HIF,在其作用下继续启动更多基因,从而产生多种低氧适应反应。常氧时HIF会被降解,随着氧气增加HIF不复存在。人类的多种疾病都和常氧/低氧有关,氧感知是这些疾病的核心致病要素。

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说明在对氧感知机制的研究上,实验数据应该充足严谨。

但问题来了,如果人体细胞会随着氧气浓度变化进行适应性调节,那么人类适应低氧的最低边界在哪里?诺奖研究中采用的低氧边界又在哪里?

实现低氧的方式有两种:缺氧可以造成低氧,低氧也可以造成低氧。缺氧一定会低氧,但低氧未必会缺氧。在低氧程度上,由缺氧造成的低氧,低氧程度有时不如低氧造成的低氧。在低氧表现上,缺氧致低氧会危害生命,低氧致低氧却有益生命。

比如,胎儿在母腹中时,胎儿体内是非常低氧的状态但却不缺氧,胎儿各器官组织神经系统能正常发育成长。

再比如,修炼气功或者气梦低氧术,能将呼吸频率降到十几分钟一次,能进入超低氧却不缺氧状态。

众所周知,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样本数量会影响实验结果,那么离开程度谈低氧并不严谨。

2019生理学诺奖没公开氧感知机制中的低氧程度,但通过公开的诺奖文章判断,其用来研究氧感知机制的低氧方式:是缺氧状态下的低氧,而不是低氧状态下的低氧。那么,这个得到诺奖的氧感知机制,在实验数据上是不严谨的,诺奖氧感知机制应该还会有更大的完善空间。

试想一下,在氧气含量更低,但却不缺氧状态下,比如母腹体内的胎儿体内,或十几分钟呼吸一次的修炼者体内,其体内低氧诱导因子HIF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数量或表现。

理论上,如果在低氧条件下,体内会产生低氧诱导因子HIF,那么是不是氧气含量越低,HIF产生的越多?则低氧不缺氧时,因氧气含量更低,HIF会产生的更多,能超过缺氧时产生的数量。但如果HIF只在缺氧时产生,那么低氧又不缺氧时,会不会产生HIF,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