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在哪-卢龙出过什么关

卢龙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卢龙县境内。历史上,卢龙关曾屡次被重大战役所牵涉,如明代抗倭战争、抗日战争等。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1、 明代抗倭战争:在明代末年,卢龙关是北方防御的重要屏障,曾屡次抵抗日本倭寇的入侵。
2、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卢龙关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进入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3、 三国时期:卢龙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要塞,在三国时期就曾被东吴和蜀汉屡次争取。
4、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卢龙关也曾是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卢龙关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但是军事战略要地,也是文化交换和经济发展的纽带。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内三关和外三关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内三关和外三关
明朝建立,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善长骑射的蒙古骑兵仍虎视南部平原,初欲复辟帝业,继而纯属为了劫掠子女金帛。自永乐朝起,蒙古人东取大宁,西夺东胜,中部据有开平,隔长城与明相峙,时有深入掠夺。明成祖朱棣即位前,曾率兵镇守北平,防御蒙古骑兵,因此,他深知北部边防的重要性,自此时起,明代各帝极力维护长城的防御作用,无代不修长城。据传,明初大将徐达主持修建了自居庸关至山海关的东段长城;宣大总督修建了自居庸关以西的西段长城;戚继光主持敌台的修建工程。
明长城东达鸭绿江,一说东达辽宁开原柳条边;西至嘉峪关,总长超过秦长城,耗费亦为前代所不及。明长城东段分内外二边。外边西起山西怀安镇口台,经万全、崇礼、赤城、延庆而达四海冶的御靖台(一说为怀柔县止),长约八百七十余里。内边起于山西省偏关,东至涞源,东北折经易县、涞水、涿县、房山、昌平、怀柔、密云、蓟县、遵化、卢龙、抚宁、终于山海关;另一分枝自涞源折向西南,经唐县、阜平、灵寿、平山、井径、元氏、赞皇、临城、内丘、邢台、沙河而至大岭口,全长约三千四百余里。内外边结构形势,形成一纵深防御体系,完全是为了拱卫都城北京,使燕赵区域的军事地位被凸显出来了。
明朝 *** 沿长城一线北部防线设置了九座军镇,又称“九边”,分别命将驻守。位于燕赵区域内的有宣府、蓟州二镇,以其屏蔽京城,于九镇中最为重要。宣府在秦汉属上谷郡境,既是军镇驻所,又是宣大总督驻所,下辖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驻步马军兵十二万六千四百人,防区东起延庆四海冶,西至山西保德黄河岸边;长约一千九百二十里。蓟州镇治渔阳(今河北蓟县),亦为蓟辽总督驻所,下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蓟州镇原兵额四万余人,嘉靖二十九年(1551),蒙古俺答汗率兵攻入古北口,兵临北京城下,此后蓟州镇增兵至七万八千六百人,加强了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一千二百里的长城防御力量。
自山西以东的内外长城,关口林立,据张鸿翔所著《长城关堡录》统计,此段长城共有关隘八百九十九道,营堡七十一座。较著名的关口有: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为“外三关”;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是为“内三关”;还有山海关、龙泉关、白羊关、故关、喜峰口、古北口、潘家口、黄花镇、四海冶堡、飞狐关、浮图峪口、井陉关、黄榆关等。
居庸关,在昌平西北三十里,南至北京一百二十里。秦代即称居庸关,以秦始皇筑长城,曾居庸徒于此而得名。秦汉以来,皆为名关,北齐称纳款关,唐称蓟门关,又名军都关。为“天下九塞”之一。居庸之形势,东西山险连亘五十里,中间一关,最狭处才阔五步,仅通一车。有关门两道,南称南口,北称北口,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道路崎岖,下临巨涧,称为“绝险”、“天下北门”、“古今巨防”。古人描述“其险如线,其侧如倾,升若扪参,降若趋井”。元人郝经云:“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历代都屯驻重兵于此。明初大将徐达,沿东面翠屏山、西面金拒山两山脊脉,并连接南北两口,筑造一关城,墙高四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周回十三点五里,至今遥望山巅,遗址清晰可见。居庸关及八达岭长城,成为今日游览北京者必到之处。
山海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古称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临闾关。出关便是辽西走廊,是古代通往东北的必经之处。东北少数民族部落进入中原,亦多经此处,唐代已视为军事重镇。明初,徐达复修此关,以其在山海之间,改称山海关。关城周回八里,又有东西罗城、南北新城,五城连环,故称“五花城”。东、南、西三面临海,稍北有兔耳山、覆舟山、斗绝难攀。出关向东北有路,八里至宁远界。入关一百八十里至卢龙县。明末,蒙古各部相继衰落,而满族雄起,虎视中原,东北方面成为边防重点,故于山海关附近驻扎重兵,又以其为长城东部起点,故称之为“天下第一关”。后清兵屡经它处掠寇京畿,然山海关固守不下,阻隔清军关内关外联系,清兵因而不得久留中原。后因吴三桂献关,加之中原战争,满洲贵族乘机入主中原。以山海关之重要,故号称“辽左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紫荆关,在易县西八十里太行山中,东北至北京三百里,因山多紫荆得名。古称五阮关、子庄关,宋代称金陂关。出关西行至涞源、大同,北行至沿河口、宣化,向西南可至浮图峪、插箭岭。山形险绝,河流中断,崖壁峭直,状如列屏。前人称其:“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以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据于中,规模宏丽,屹然为畿辅保障。”东汉初乌桓为寇,马援出五阮关击之,即此。金末,蒙金大战,成吉思汗率蒙古骑兵入紫荆关,败金军于五回岭,取易、涿二州,遂围金都。明代,蒙古部落入寇,亦过此关,紫荆关确可称京西门户。明正统时,于此建旧城一座,周回三百八十丈。景泰元年,增建新城,周回六百八十丈,至今故址尤存。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
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
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
扩展资料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丽,自临渝还。
五代后梁乾化年间,渝关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及晋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边患。”
后唐清泰末年,赵德钧镇守卢龙,石敬瑭在太原叛乱,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
宋宣和末年,渝关为女真所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激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所有这些战争,对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城墙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
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于启动。
2004年对南门西门城台进行了修缮加固。并修复望洋楼。
2005年,完成了南城台东侧70米城墙马道及西侧20米城墙,西城台南北两侧70米城墙马道维修,修复内城墙、马道、城面和垛口墙,并对墙体进行了初步加固。
2006年4月,河北省启动山海关6000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
2008年,山海关6000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全面完工。
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长城保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9年,历经6年的修复,投资近20亿元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完工,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恢复了明清风貌的古城明清文化商业街已正式向游人开放。
2012年4月18日,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关城镇东楼屋面维修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12]4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2014年06月0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英军营盘旧址保护维修工程立项报告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385号),同意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英军营盘旧址修缮工程立项。
2014年6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长城(关城北至旱门关段)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159号)。
原则同意所报山海关长城关城北至旱门关段(长城认定编码:北水关长城第1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7、北水关长城第2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8、角山长城第1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9)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
2016年12月,河北省省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自2017年2月1日施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7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