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有什么部队驻地-永济有什么部队
永济市目前没有部队驻扎。
陕军抗日最威武的那几长战役
陕军抗日最威武的几场战役分别是:陕军东征战役、永济保卫战、六六战役、中条山战役。
1、陕军东征
提起中条山保卫战中陕军的贡献,还要从“西安事变”说起。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到南京,杨虎城被解职。陕西军由孙蔚如将军统领。
孙蔚如是西安市长安区人,身高一米九以上,膀大腰圆,是一名典型的关中大汉。他和户县人赵寿山都毕业于当时的西安陆军测绘学校,在杨虎城手下从下级军官做起,后成了集团军司令。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孙蔚如接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第38军(由原杨虎城的17路军缩编)军长。
随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孙蔚如派出第17师、第177师之529旅、教导团依次开赴前线,参加了保定、娘子关、忻口等战役,以重大的牺牲迟滞了日寇的军事进展。娘子关战役和忻口战役后,这些军队西撤黄河沿岸休整。
1938年2月,赵寿山的第17师和第529旅进入晋东南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属太行山东路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和彭德怀指挥。其间,17师还参加了西阳河谷战役,这是陕军第一次在中条山和日军的正面冲突。
1938年7月,38军改编为第31军团,辖第38军和第96军两个军及军团部直辖的教导、骑兵两个团。孙蔚如解去省主席职务,任军团长,并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率在陕各部东渡黄河对日作战。
孙蔚如率部渡过黄河后,一举收复永济等十几座县城并夺回了风陵渡,但1938年8月“徐州会战”结束后,西路日军兵锋直指风陵渡以威胁西安。
2、永济保卫战
距风陵渡不远的永济县蒲州镇,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重镇,要保住风陵渡必先守住蒲州城。当地村民介绍,该处地势并不险要,这座古城西临黄河,东北是一块开阔地,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通过开阔地就能直抵蒲州城下。
距蒲州城东南六七公里的中条山麓中,有一座始建于北魏的万固寺,与之相对的是北面山中的普救寺。
当地传言,这座普救寺正是《西厢记》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之地,这两座寺院都建在山上,从运城到蒲州,这座隘口是必经之地,因此如能控制这两个高地对保卫蒲州城事关重大。
为阻挡日军,孙蔚如命第31军团在两寺间的开阔地挖出一条深约一丈的反坦克壕。
1938年8月,永济之战打响。
8日黎明时分,驻运城的日军第20师团以一个旅团的兵力,配有四个炮兵中队,三个坦克中队及十余架飞机,分三路向永济扑来。
孙蔚如指挥第31军团一部奋力迎击,一场血战拉开了大幕。
1938年8月15日,激战中,一股日军由汉奸带路从右翼山地迂回包抄而来攻占了万固寺,一下打乱了31军团的阵脚。
孙蔚如急命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援救万固寺,教导团团长李镇西亲率两个营夺回了万固寺,日军向西姚温村撤退。
“当时天已经晚了,还下着小雨。但是不知道西姚温村还有没有在我们手里,李镇西对我父亲说,怎么弄了半天还没有弄清情况,我父亲就说,是我们的人也好,是敌人也好,先冲进去再说。”三营营长张希文之子张振基说。
张希文是渭南市临渭区张贵村人,1930年考入南京中央军校九期,毕业后分配到杨虎城十七路军教导营任职。当日,张希文一马当先冲进了西姚温村,没想到的是日军在村内部署了重兵,第三营冲进村后,遭日军猛烈阻击。
张希文带领三营和日军展开了巷战,从第一天傍晚打到了第二天上午,日本人不断增兵,而三营只剩下了100人,后来张希文和全营士兵几乎全部牺牲。随后,日军乘势攻占了蒲州城。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是黄河)包围永济城。
下午5时许,日军在坦克大炮掩护下冲进城内,中国军队在城内展开巷战,连炊事员也抡着菜刀杀入敌群6时许,永济失陷,中国军队500名官兵壮烈殉国。
中国军队防线后撤,退到了与风陵渡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韩阳镇。当时第31军团背水而战,不成功便欲成仁,在这样的决心和老百姓支援下,一个小小的韩阳镇,日军攻了半月之久竟未拿下。
3、六六战役
永济战役后,中国军队各部已集结到位,中条山防务也基本就绪。孙蔚如将部队主力部署在解县、运城、安邑、夏县一带,守卫中条山西段。至此,孙部防地横跨三百余里,纵深三四十里,为华北地区守卫黄河阻敌南犯西侵的重要战场之一。
永济保卫战中陕军表现出来的“血性”得到了的嘉奖。
1938年11月,孙部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所辖部队除原有两军外,又辖川军李家钰之第47军。
7个月后,1939年6月6日,一场恶战又再次打响了,史称“六六战役”。
2015年4月17日,运城市平陆县政协文史办主任富平宁介绍,1939年6月,日军第20师团和第35师团一部共三万余人,在30多架战机掩护下向中条山西端的黄河渡口茅津渡发起进攻,在茅津渡一带布防的是赵寿山第38军和李兴中第96军。
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口,被称为“三晋屏藩”之地。
日军1939年6月8日攻陷平陆,10日占领茅津渡,隔绝了38军和96军的联系。
96军军长李兴中不得不在将士们的掩护下,撤退到黄河南岸。
可是,96军的其他将士却没有这么幸运。在芮城县大沟南村的一块庄稼地里,矗立着一块志愿者立下的石碑,上面记录了当年发生在此地的惨烈战役。其中写到,96军的1057团和工兵营战士在“六六战役”中,对此地坚守数日,然而弹尽粮绝终至全军覆没。
芮城县委宣传部新闻处主任肖永平是这段历史的民间研究者,经他采访的多位老人证实,在弹尽粮绝之后,部分士兵后撤打算突围出去,但多人被日军机枪扫射而死。
因为村里的老人们都知道这段历史,所以在墓碑后一块很宽阔土地上,没人在上面种庄稼,它依然是一块纯净的黄土地。在下面,埋藏着数不清的抗日战士骸骨。
几里地外,就是传言当年的工兵营小战士宁死不屈跳黄河的马头崖。肖永平说,当时这些工兵营士兵大多数年纪很小,有的甚至还没发枪,眼看着日本人打来了,只能跳崖以求生。马头崖高一百多米,悬崖下面没有任何遮挡,跳下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此处离黄河还有二三里,也不可能从这里的悬崖上直接跳入黄河。
尽管如此,这些陕西“冷娃”也从未想过投降。据当地的第四集团军老兵后裔张铁铮介绍,战士坚决不投降。当时没跟上部队的还有96军军部机关的几十个女兵,她们走投无路,手拉手从沙口滩走进了黄河,被湍急的河水吞没。
据统计,“六六战役”中仅96军伤亡就达五千多人,老百姓死伤更多,仅黄河沙口滩一带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和百姓达四五千人,河里满是浮尸,成为抗战时期黄河的第一次“大漂尸”。
然而,待调整完毕后,孙蔚如调兵遣将主动出击,经过十昼夜激战,完全恢复原有阵地,打破了日军扫荡中条山之企图。
很多年以来,随着中条山抗战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悉,每年的清明节来烧纸的人也多了起来。
2011年4月,肖永平和众多的志愿者一起,在一位美籍华人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座“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
4、中条山战役
从1938年到1941年间,中条山区大小战斗虽然有13次之多但是规模都不大。但是,一场真正的危机却正在悄悄临近。
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另外,中国的盟友苏联也为了抵抗德国的入侵,与日本签订了双方互不侵犯条约。
因此,日军得以调动主力作战,意在打通华北通道,彻底消灭驻守中条山的国军,威胁西安、洛阳乃至重庆。
虽然国民党高层都意识到了日军大举进攻中条山的企图,但是他们认为日本人的野心在于渡过黄河,直取西安、洛阳。因此,派重兵把守这两地,不让日本人渡河,甚至将中条山的守军调往洛阳驻守。
其中,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也是在晋南会战前夕被调离的。这支陕军因为“六六战役”的惨胜,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赞誉为“中条山铁柱子”。
孙蔚如被调离后,意味着原本中条山的24万守军,一下子就变成了18万。有资料显示,军队看似是18万人,实际上1/3的人在经商做生意,1/3的人在种地,只有1/3在操练。那么实际有战斗力的只有这6万人。而日本人却又增兵到了10万人,此消彼长之下实际上日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同时,因为各个部队长期驻扎,不曾调换营地,导致了日本人的奸细将各个军团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甚至在双方临阵之时,敌人都能喊出国民党军队营、团长的名字。
在这样的情势下,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爆发了。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开始侵略我国的土地。
1938年,日军迅速来到了山西风陵渡。此时由杨虎城苦心经营的西北军已经交给了孙蔚如的手里,面对日军的残酷来犯,孙蔚如主动请兵,抵抗日寇。
在当时的黄河北岸,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为中条山,是抵御日军进犯天然防线。所以,在1938年,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楞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准备在这里对日军进行防御。
而就是这支仅有三万多人的队伍,却在中条山死守了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得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占领西北。而这三年的代价,就是2.1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怒吼:永济血战
永济在当时是晋西南的名城,由于其紧靠风陵渡的独特位置,所以此地也成为了军事要塞。于是,孙蔚如命人严把此地,修起坚固的防御。
黎明时期,日军九驾飞机开始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投掷炸弹,黄昏,日军开始出动装甲部队,使得整个东原岌岌可危。就在这时,看形势不对,杨法震随即率领5名机枪手一字排开,5挺机枪怒吼着,织成一道扇面形火力网,三百名壮士杀开一条血路,当时的杨法震冲在最前面。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营大乱,从而大大缓解了中国军队主阵地的压力。
可谁知,这时候日军却改变了作战策略,因此使得西北军门猝不及防。在之后一夜间,日军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随后就占领了永济。
就这样,永济失陷,我军有一个营的士兵全部遇难,足足有500人壮烈殉国。而此时的日军,虽然占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中国军队的中条山防线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举兵渡河。
第二次怒吼:六六战役
1939年,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并在此次扫荡中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所以,在当时,不论是在兵力还是武器方面,日军都远远高于我军。
当时的战役是在茅津渡,茅津渡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在战略位置上十分关键。在这一次的战斗中,日军首先选择了自己最不擅长的夜战,兵分九路一齐杀来,重点进攻陌南镇。当时,虽然孙蔚如早已料到了日军会首先攻占此地,并制定了反攻战术,但是由于敌强我弱,还是使得我军位十分被动,就这样的苦苦支撑下,陌南镇还是不幸失守。于是,与日军作战的177师被日军逼到了黄河边。面对日军越来越小的包围,当面已经年近半百的陈硕儒决定拼死一战,命令40名机枪手排成一道墙,一声令下,40名陕西冷娃甩掉血渍斑斑的军衣,端起机枪杀向敌阵。这也令原本已经胜券在握的日军措手不及,就这样,陌南镇又被夺了回来。
然而,在陈硕儒一行人在往外冲的时候,有两支队伍没有跟上,分别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当时这两支队伍的士兵平均年龄都在17岁左右,在无力反抗日军之后,
这八百多人一起跳入了黄河。“六六战役”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万名官兵壮烈殉国。
第三次怒吼:望原会战
在六六战役之后半年,关于防守中条山的战术上做了调整,由死守改为灵活机动的协防作战。此时,由于中日双方在战场上的胶着状态,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虽有所收敛,但依然决心越过黄河占领陕西。
1940年4月,日军向中条山发动了新一轮大扫荡,规模仅次于六六战役。在这一次,孙蔚如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日军诱至平陆东部的望原一带,设伏兵以击之。
4月17日,中国军队有意识地边打边退,直到把日军主力诱至望原。就这样在抵御了几十次的进攻后,将日军打的十分狼狈。
在战争最危急的时刻,铁血虎将李振西带领着一百多不怕死的好汉冲向敌阵,多半的士兵阵亡,使得日军全线溃败,中国军队大捷。
在这三次西北军的怒吼后,日军再也无力西进。西北军用上万人的尸体铸成了一道防线,保卫了黄河,使得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苦战三年,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抗战八年,日军占据了东、南、北大片领土,却一直无法突破西边防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7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