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磁卡属于什么技术类型-电话磁卡属于什么技术
电话磁卡属于集成电路(IC)技术。电话磁卡是一种存储和读取信息的智能卡片,它包括一个由多个集成电路封装而成的小芯片,可以存储和传输数字或摹拟信号数据。
电话卡的电话磁卡
磁卡式公用电话机是一种用磁卡控制通话和付费的电话,由电话局装设在公共场所,作为公用电话使用,和投币式电话一样,也是无人值守,不需要专人看管。
磁卡是一种代替现金支付电话费用的磁性卡片,是人们打通信的一把“钥匙”,大小与名片相仿,便于随身携带。用户购买了有一定面值的磁卡后,可以在有磁卡式电话机的地方,将磁卡插入电话机便可拨通市内电话、国内和国际长途直拨电话。通话费从磁卡储值中扣除。当磁卡储值为0时,磁卡失效,需要换卡再用。用磁卡打119、110和112等特种紧急电话时是免费的,通话结束后,插入的磁卡会原样退出,磁卡上的面值不变。实际上打这些免费电话时,不需要插入磁卡,只要在摘机以后,按下磁卡电话机上的“紧急呼叫”键,就可以和普通电话机一样地拨号和通话了。
打磁卡电话时,如果听到了忙音,可以不必挂机退出磁卡,只需按下话机上的重拨键就行了。这时磁卡电话机就可自动地将所拨电话号码再次拨出,并显示出所拨号码。
在通话过程中,话机上的显示窗会不断自动显示出磁卡上的剩余面值。当面值快用完时,磁卡电话机会自动向打电话者发出告警信号,提示用户准备结束通话或需要再插入第二张有值磁卡(第二张磁卡插入以后,第一张磁卡便自动退出),否则,告警结束以后就自动中断通话。为了使用户有所准备,告警信号从发出到中断通话通常约有20秒钟的富裕量。
通话结束以后,如果需要继续再打电话,可以不挂机,只需按一下机上的“继续呼叫”键,即可重新听到拨号音,进行新的拨号呼叫。电话打完以后,磁卡就会自动退出。 用IC卡打电话方法很简单。用户摘机,将IC卡有特殊标志的一面向上,按卡片上箭头方向插入卡槽内,直至电话机将IC卡锁住为止;听到拨号音后拨号,此时电话机显示屏上显示出所拨号码及1C卡上的金额。随着通话进程,显示器上实时显示出IC卡上的金额不断递减的情况。如果IC卡上所剩余的金额将要减少到零时,电话机会提前(通常是20~30秒)发出告警信号,显示屏上也随之显示出“卡值已很少”(LOWVALUE)和“请换用新卡”的提示。此时,用户应及早结束通话,否则通话电路将会自动切断。
用户倘若需要继续通话,应先将原IC卡退出,然后迅即插入新IC卡。为了避免用户在“取旧换新”过程中出现通话中断现象,IC卡电话机设置有通话保持电路,保持时间为20~30秒。当用户将新IC卡插入后,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新卡的金额。
通话结束用户挂机后,电话机自动将IC卡释放,显示器显示出IC卡上所剩余的金额。
当打完一个电话又要继续拨打另一个电话时,用户可以不必挂机,也不需要取出IC卡,只需按一下机上的“继续拨号”键,就可进行下一次拨号。
如同打投币电话和磁卡电话一样,112、119、120、110等特种服务电话是不收费的,可以不用插入卡就能拨通;如果插入IC卡打特种服务电话,通话时卡上的面值不变。 磁卡电话机和IC卡电话机都是借助于电话卡片的作用才能使用的电话机,因此电话机在结构、原理上与传统的电话设备有所差异。它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普通的电话机,另一部分是计费(记费)、收费装置。下面以磁卡电话机为例,说说第二部分的工作情况:
磁卡是一种货币化用卡,它将通话费用和识别数据预先记录在磁卡上。因为打电话前,用户已预先付费购卡,所以称之为预付费卡。预付费卡上的金额是以最小收费单位记录的(目前,国内磁卡的最小付费单位是0.1元),在通话过程中,根据拨号的区别(市内电话还是国内长途电话或国际长途电话),电话机可自动认定通话费率;再根据通话时间的长短,按收费单位逐一削减磁卡上记录的金额;其余额下次还能继续使用,一直到将卡片上所储存的金额全部削减用完为止。 用普通电话机打电话,采用的是记账收费,而磁卡电话机的收费则是对每次通话进行一次结算,因此,非常适用于流动人员使用。IC卡电话机的收费及结算方法与磁卡电话机相似,所不同的是利用电信息代替磁信息。磁卡电话机通过磁卡读写器读出记录在磁卡上的磁信息,IC卡电话机则是通过另一种读写器读出记录在IC卡上的电信息。
众所周知,打长途直拨电话的费用要比打市内电话贵,通话距离愈远,通话时间愈长,耗资愈多。为了限制长途直拨电话的使用,通常按是否具有长途直拨功能将电话用户区分成两大类:“有权用户”和“无权用户”。有权用户的电话机具有长途直拨功能(有权拨打国内长途电话或有权拨打国内和国外长途直拨电话),无权用户的电话机则没有这种功能。但不管是“有权用户”还是“无权用户”,他们的电话机都有权接受来自任何地方(国内的或国外的)的联网电话的呼叫。 正因为电话机的长途直拨功能有“有权”和“无权”之分,这样就给用户打长途直拨电话带来一定的麻烦。为了方便用户,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变“权由机定”为“权随人走”。“200”、“300”电话呼叫卡业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200”、“300”电话呼叫卡,学名叫“记账卡”呼叫业务。当用户把账号(卡号)及密码通过电话机(任何一台双音频电话机)输入到智能通信网络,而且被确认后,号码进行通话,通话费自动记在所拨的账号上。这种业务的特征是用户不受电话机“权限”的约束。不管用户使用的电话机有无长途直拨功能,用户都可以拨打长途电话,而不必一定要找到一台有权拨打长途电话的话机不可,这样就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由于用户拨打长途电话方便了,导致用户拨打长途电话的频度增加,使网上的话务量量增长,从而为电信部门带来了更多的收益。正因为电话呼叫卡业务对各方面都有好处,目前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美国、西欧、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已广泛开放,成为智能通信网的主要业务之一。
“200”业务和“300”业务都是利用智能平台开放的,“300”卡具有的业务特征比“200”卡更丰富,它可向用户提供带密码的和不带密码的两种记账业务。智能平台对用户输入的账号和密码进行甄别、核对,确定正确之后,提示用户拨打被叫用户号码。主叫用户拨号时,智能平台收下被叫用户的号码,并转发给本地的长途电话局,然后通过长途通信网将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接通。 下面以50元卡为例具体说说它是怎样使用的:
200卡业务的编号由三部分组成--接入码、卡号(账号)和密码。接入码就是“200”,用户一拨“200”,电话交换系统就立即将此呼叫接到相应的智能平台上,以后的呼叫状况全由智能平台进行处理。电话卡卡号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建议,通常是6~19位,我国电话卡卡号采用17位。密码旨在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障,每一持卡用户拥有一个密码,密码目前定为4位数字。为了安全起见,电话卡密码开启后应立即更改,并妥善保管。
用户摘机听到拨号音后,先拨“200”,这时用户可听到提示音(由智能平台控制、送出)。先是提示选择语种(例如,选用汉语普通话,键入“1”;选用英语,按键“3”);接着提示账号输入(“请您输入账号”),用户依次在电话机上键入账号;随后提示密码输入(“请您输入密码”),用户依次按键输入密码;最后提示输入长途区号和电话号码(“请拨被叫区号和受话号码”)。以上使用方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提示音仅仅是提醒用户按照次序拨入相应的号码。如果用户熟悉了以上流程和操作方法,可以不必等待提示音或者说打断提示音一口气连续拨完全部号码,电话照样能打通。
200卡中的账号由电信部门分配,而密码则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在使用中如果发现密码泄露,应及时更改自己的密码,更改的方法是:
摘机,听到拨号音后拨200;听到提示音后,拨选择语种+账号+原密码;听到提示音后,拨“*49”和新密码;听到提示音后,再拨一次新密码;待系统证实后,提示音提示用户记住使用新的密码。 200卡是一种有价电话卡,卡上的金额随通话时间的积累而递减。
200业务的费用是记在电话卡的账号上,不是对用户所使用的电话机计费,只有打通了长途电话才记账。持卡用户如果想了解电话卡上话费的使用情况,可以随时查询剩余金额,方法是:摘机听拨号音拨200;听提示音后拨选择语种+账号+密码;听提示音后拨“1”;此时从提示音中即可得知话费余额。
200卡的使用受到卡上金额的限制,当卡的面值用完之后,就不能再进行通话了。为提醒用户及时了解、掌握卡存金额状况,当卡上的可用金额即将达到规定的最低限额时,电话机会给用户一个提示。例如,在通话过程中,当卡上剩余金额只够用户再通话1分钟时,用户会听到一段录音通知:“对不起,您还可以通话一分钟”,以提示用户抓紧时间讲话。
用户在使用电话呼叫卡打长途电话时,如果遇到被叫用户正在和旁人讲话,需要改呼其他用户,或者一次通话结束需要再次呼叫,或者用户在拨号过程中中途放弃,需要重新拨号时,如果每次都要输入账号和密码,显然是很不方便的。实际上不需要这样做,持卡用户进行多次呼叫时,只需拨一次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可在不挂机的情况下按“#”键后即可重新拨号。 账号和密码是电话呼叫卡的两大要素,用户只有在正确地输入了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之后,才能够进行长途呼叫。由于账号和密码的位数较多,初用者输入有误在所难免。因此,电话呼叫卡系统当检测出用户输入不正确时,允许用户重新输入账号和密码,但重新输入的次数受到限制,通常为2次。换句话说,当持卡用户第一次输入的账号和密码不正确时,可重新输入1次,若第二次输入的账号和密码仍不正确,用户可再输入1次。但若第三次输入的账号和密码仍不正确,用户则不能继续重新输入。
限制重新输入账号和密码的次数,是基于持卡者的安全性。因为用电话呼叫卡打电话,是“认卡不认人”,“认卡不认机”,盗打电话者若知道某用户的账号或密码,他可以通过反复试验,有时可能会将账号和密码破译,限制重新输入账号和密码的次数可以减少失密的可能性。
电话呼叫卡是一种有价卡片,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货币。货币可以长期保存,面值始终不变。电话呼叫卡则不是,它只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通常为1年,1年内不论你用没有用卡,或者卡上的剩余金额有多少,到时候该卡会被自动取消。这是因为电信部门每向用户发售出一张卡,则与该卡相关的一些数据(如账号、密码和余额等)就要一一存储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占用了数据库中的存储空间。由于存储空间和卡号资源都是有限的,倘若不将一些久占不用的数据清除掉,就会影响整个呼叫卡系统的运转效能。
前面曾经提到,用电话呼叫卡打电话是“认卡不认人”,因此任何由用户的200电话卡账号及密码打出的电话都将一并记入用户的账号内,所以,打电话时应时刻注意保密,慎防他人偷听偷看偷打。
当持卡用户使用备有记忆或重拨功能的电话机打200电话时,打完电话以后,一定要记住取消存在该电话机中的账号和密码。方法是通话完毕挂机后再重新拿起电话机,随意拨几个号码就可以了。
当持卡用户使用有数码显示的电话机时,应防止在旁的人偷看你的账号和密码。倘若使用宾馆、饭店内的电话机时,应事先确定该电话机并非连接通话记录系统。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其中文名为“网络协议”。IP电话是IP网上可通过TCP/IP协议实现的一种电话应用。这种应用包括PC对PC连接、PC对话机连接、话机对话机连接,还包括Internet或Intranet上的语音业务、传真业务(实时和存储/转发)、Web上实现的IVR(交互式语音应答)、经由WEB的统一消息转发(Unified messaging)等等。此种IP电话应用时记费的电话磁卡即IP电话卡。
目前,电话呼叫卡的种类很多,有的卡只能在国内使用,有的则只能在国外使用,有的卡既可在国内使用,又可拿到国外去使用;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也有只适合于在某一地区使用的卡。随着电话呼叫卡业务在各城市、各地区乃至各国之间广泛联网,用户就可在任何联网的地方使用。“一卡在手,通达全球”。
1、磁卡分类
磁条型:一般抗磁力卡(300oe)
高抗磁力卡(3500oe)
直接涂印型:低抗磁力卡(300oe)(如:公园门票)
高抗磁力卡(2700oe)(如:地铁卡、电话卡)
2.磁条和磁道
磁条上有3个磁道。磁道1与磁道2是只读磁道,在使用时磁道上记录的信息只能读出而不允许写或修改。磁道3为读写磁道,在使用时可以读出,也可以写入。
磁道1可记录数字(0-9)、字母(A-Z)和其他一些符号(如括号、分隔符等),最大可记录79个数字或字母。
磁道2和3所记录的字符只能是数字(0-9)。磁道2最大可记录40个字符,磁道3最大可记录107个字符。
3.磁卡读写器
一般非金融领域用磁卡,只将信息记录在第2磁道,单2轨的只读阅读器售价400元/台,单2轨的可读可写的读写器售价1800元/台。
金融领域用磁卡,磁道1、2、3都可能用,如工行用1、3磁道,建行用2、3磁道。
1、2、3磁道均可读写的读写器售价4800元/台。
以上可看出,磁卡的阅读器很便宜,但读写器较贵,由于一般的应用中,磁卡只记录个人帐号等只读信息,使用时并不往卡中写信息。
4.磁卡的安全及存在问题
A.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
磁条上的信息比较容易读出,非法修改磁条上的内容也较容易,所以大多情况下磁卡都是作为静态数据输入使用。虽然第3磁道可读写,并且有金额字段,也只是用于小金额的应用领域,例如电话卡。
B.使用磁卡的应用系统需要有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和中央数据库的支持
在金融行业,作为金融交易卡的磁卡,一般配合强大、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金额、交易记录等信息,均保存在金融机构计算机的数据库中,用户所持的卡片只是提供用户的主帐号等索引信息,便于在数据库中迅速找到用户数据。
磁卡国际标准
1.ISO 7810:1985 识别卡 物理特性
规定了卡的物理特性,包括卡的材料、构造、尺寸。
卡的尺寸为:宽度 85.72mm----85.47mm
高度 54.03mm----53.92mm
厚度 0.76±0.08mm
卡片四角圆角半径 3.18mm
一般讲卡的尺寸为:85.5 X 54 X 0.76
2.ISO 7811-1:1985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1部分:凸印
规定了卡上凸印字符的要求(字符集、字体、字符间距和字符高度)。
3.ISO 7811―2:1985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2部分:磁条
规定了卡上磁条的特性、编码技术和编码字符集。
4.ISO 7811―3:1985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3部分:ID-1型卡上凸印字符的位置
5.ISO 7811―4:1985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4部分:只读磁道的第1、2磁道位置
6.ISO 7811―5:1985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5部分:读写磁道的第3磁道位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8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