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素质教育指什么内容-中学生素质教育指什么
中学生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当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的人材。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3、 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
4、 健康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5. 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构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增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什么叫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在官方文件的时间线。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应起来。之后所有的官方文件就是围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展开讨论。
1997年9月4日,李岚清副总书记指出,改革社会用人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会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规范性表达: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3年3月,朱镕基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随后,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加快。
2.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学界的主要争论。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是一种培养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受教育者个性为目的的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和了解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狂会公德心和责任感。在历史学科中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意识;学习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科学的理论意识,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观、竞争观等。
(2)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文化科学的素质教育的培养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逻辑思维能力、想象为、创造力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也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3)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状态。健康的也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开朗的性格、奋发的进取心,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即使遇到了困难或挫折,也不会轻言放弃。
(4)审美塑美素质教育
审美塑美的素质教育可让学生知美、爱美,培养爱美的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正确是审美可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发现内在美和外在美,并给予合适的评价。创造美可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情和追求,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也变得更加美好。
(5)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树立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中学生的劳动素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操作的技能。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劳动技能的掌握不仅能让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开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9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