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有什么特点-依恋理论有什么
迷恋理论是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研究个体与他们密切关系中的情感联系和依赖性。迷恋理论指出,人类的初期经历对他们的社会交往、情绪调理、认知发展等都有深远影响。它的主要概念包括安全迷恋、不安全迷恋和躲避型迷恋等。安全迷恋是指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而不安全迷恋则是指个体没法建立或保持稳定的情感联系,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或过度控制的行动。躲避型迷恋则是一种防御性的行动,表现为避免与人建立感情联系或避免深入地参与到任何情感关系中。
鲍比:依恋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鲍比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到2岁之间,发展出了依恋理论,以此达成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的一个互动的平衡状态。
依恋理论有四个阶段:
阶段一:前依恋阶段,从孩子出生到6周左右,孩子这个时候需要母亲全心投入,随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如果母亲能够按需回应孩子,这个阶段的依恋状态就此形成。
阶段二:正在形成依恋关系的阶段,从6周到8个月左右,这个时候小婴儿已经可以和长期照顾者有一个互动的经历,他们会笑,会咿咿呀呀的说话,会对经常出现在眼前的照顾者表现出亲近感。如果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哭闹时妈妈能够很快进行安慰,他们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反应对妈妈会有影响,此时他们开始形成信任感。与妈妈分开时,也没表现出抗议。
阶段三:明确的依恋阶段,从8个月左右到1.5-2岁。这个时候婴儿对妈妈的依恋已经很明确,会对妈妈的离开表现出抗议,甚至大声哭泣、拉扯妈妈的衣服,强烈的表现出不愿分离的现象,属于分离焦虑症。每个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妈妈们也会有焦虑的情绪表现出来,担心自己离开宝宝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又要工作必须离开。那么,妈妈们也不用过于焦虑,这是正常的表现,只要平时及时回应孩子,提高陪伴质量,孩子会慢慢的度过这个阶段的。
阶段四:双向依恋关系形成阶段,时间大约是18个月到2岁以后,此阶段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也逐渐能够理解妈妈的离开和返回,不会像上一阶段那么焦虑,也会在妈妈离开时和妈妈协商离开的时间点,明确表达不希望妈妈离开的愿望,此时的妈妈们也会有一些不舍,也不愿意和孩子分离,有一些焦虑。双方通过不断的磨合试错找到一条适合妈妈和宝宝之间的较为舒适的关系状态,就是一种双向的依恋关系。
这是看了鲍比的理论自己总结的。
对于鲍比依恋理论佐证的实验是:印刻效应和恒河猴实验。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应用是:
给与孩子稳定和一致性的环境能够养育具有安全感的孩子。稳定性一是指照顾孩子的人是稳定不常变化,且孩子越小,越稳定越好。二是照顾者们的情绪是稳定的,家里气氛好,家长情绪稳定对于孩子的安全感也很重要。一致性:家人的教育规则最好要一致,当然如果有不一致,先不要争吵,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磨合沟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9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