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前提假设和后提假-什么叫前提假设

条件假定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思惟模式,它是一种先验的、未经检验的概念或视察结果。它们是用来推导结论的基础,并且通常在问题解决之前就已被设定。在科学研究中,条件假定是理论或假说的条件,它们通常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被用来指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如果条件假定不正确,那末得到的结果可能也是毛病的。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正确地肯定和使用条件假定是非常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6-前提与假设

深入理解论证的理由

论证的理由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明确表达出来的理由, 我们把它叫前提

另一种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前提, 我们把它叫假设

论证中未表达的前提称为假设. 前提是明确表达出来的; 假设是被省略的前提, 以及前提(已表述的或未表述的)得以成立的深层根据.

预设: 判定一个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省略的前提: 又称”填空者”.

支撑假设: 使前提成立的深层依据

它们3个是论证赖以成立的前提之一, 其中有一个为假, 就会导致论证的破产. 然而, 假设在论证中没有表达出来, 需要理解者将它们挖掘出来.

挖掘论证的假设, 标志着一个人的理解功力, 理解的深度.

评估论证的标准有两个: 理由真实, 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判断理由是否真实, 需要挖掘潜在的假设; 判断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需要剖析论证的结构.

剖析论证结构, 挖掘潜在的假设, 考验读者理解力的深度, 二者是批判性阅读面临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也是评判读者是否真正读懂一篇论证性文章的标准.

举例: 陈英略是鬼谷子纵横学派82代传人

陈述的预设(判定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1.存在鬼谷子纵横学派

2.鬼谷子纵横学派有师徒传承

3.知道鬼谷子纵横学派创立的具体时间

4.有鬼谷子纵横学派传承的谱系

5.有一个叫陈英略的人

举例: 山东安徽两省三地(阳谷, 临清, 黄山市徽州区)争夺西门庆故里.

陈述的预设(判定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1.两省三地是这些地方

2.西门庆是个真实的人(并且是小说中的)

3.西门庆的故里在两省三地

4.山东安徽有两省三地

举例:

“理令人惊讶的是, 马尔克斯居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还能写出<一块事先张扬的人命案>那样一个叙述极其紧凑, 相当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 这实在令人吃惊”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1.获奖后写出优秀作品是超乎寻常而令人吃惊的.或者, 获奖后作家几乎不能再写出优秀的作品.

举例:

在一小时内, 一部自动摄影机拍下了100辆在一条单行线上超速的汽车, 一公里以外的警察只拍下了49辆超速汽车. 由于在这一小时中, 每一辆经过自动摄影机的汽车都从警察身边经过, 所以, 警察只拍下了经过他身边的不到一半的超速汽车.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1.摄像机拍下的100辆确实是超速汽车

2.绝大部分经过自动摄影机超速的汽车, 在经过警察身边时仍旧保持超速.

举例:

父母: “自上高一以来, 小明的成绩一直在下滑. 为了防止成绩下滑, 必须杜绝小明玩网络游戏.”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1.玩网络游戏会导致成绩下滑

2 .小明成绩下滑的原因是玩网络游戏

举例:

每一张照片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但是, 从不同角度得到的照片总是反映的物体某个侧面的真实性, 而不是全部的真实性, 在这个意义上, 它又是假的. 因此, 仅仅一张照片不能证实任何事物.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任何不能完全反映全部真实的东西, 都不能成为证实任何事物的证据.

举例:

电视教育没什么教育意义. 课堂教育鼓励相互交流, 而电视则鼓励孤独; 学校以语言发展为中心, 而电视则依赖不断变换的视觉形象; 况且在课堂上, 娱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而在电视 上娱乐便是目的的本身.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只有与学校教育完全相似的教育, 才具有教育意义.(根据不断的课堂教育与电视教育的对比)

举例:

体育记者张喆: 三大球靠职业联赛来推动发展和保证人才产出是不二法门. 无论目前遇见什么困难, 这条”职业化”的道路绝不能回头.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职业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根据最后一句话)

举例:

“实际上, 一个人到底是做出好的行为, 还是做出坏的行为, 这跟他生命的长短有关. 如果他只活一天的话, 他去偷人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因为等晚上的时候就死了. 活20, 30年的人偷人家东西很快就被抓起来了, 那样你就很痛苦了”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

1.行为的好和坏, 是取决于行为的后果对个人是否有利

2.活的短的人去偷东西一定不会被抓到, 活得长的人一定会被抓到

3.如果你感到痛苦, 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一个坏的行为

4.活得短的话, 偷东西就是好行为

5.活得短就会做坏事

李中莹《重塑心灵》中的十二条前提假设,和大家分享下,肯定对你有用。

为何叫前提假设, 因为这是一切理论的前提 。 其实你也无须绝对接受这些前提假设, 只要暂时假定 他们成立--世界上的人事物就是这样的,并且以这个假定的态度去处理需面对的状况,然后根据产生的效果去决定下次是否再用同样的假设。如此而已

第一条: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他只能 改变自己,然后 去影响他人自己做出改变。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他人。你不能强迫别人去改变, 除非他自己想去改变 。一个人 不能教导 另外一个人,他 只能引导 另一个人去学习。

你能做的是,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 ,然后 创造、增大或转移 对方在乎的价值, 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好的动机 只给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不强迫别人跟自己一致,别人便不会抗拒。

第二条: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人生来是一张白纸,想法都是后天经历的各类教育各类事情形成。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 ,所以便没有两个人的想法观念会一样;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绝对一致,所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

两个人的观点态度行为模式不一致,也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结果。一个人会做的事,另一个人不一定会做。同一件事,两个人做出的结果也可能不同。人与人的不同,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同时,每个人都时刻在经历不同的事情,他的观点想法都会因为这些而变化,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内是一样的。但两个人即便信念价值观不同, 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给别人空间也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在尊重别人信念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我们的信念价值观。

第三条: 凡事必须至少三个解决办法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处理事情只用一种做法,并固执的认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个做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局面。

有更多的做法,便有更多的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现在不成功,只是说现在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没有用过或者说尚未认识的办法。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所以,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

”没有办法“使事情画上句号, ”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第四条: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

每个人都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大脑里面,因为不可能,也不需要捕捉所有资料,所以感官便对客观世界的资料进行的主观选择。 摄入的资料再用 我们自身的信念价值观过滤 一遍,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是主观的 因此我们过滤出来的东西也是主观的 。也就是说, 我们只看到了、听到了我们自己相信的那份资料,那个世界。

所以我们大脑里面的世界都是用上面方法积累起来的,因此是主观的,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对于一个特定的人而言,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只有主观的世界,或者说是相对的真实!

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大脑中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 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就会改变。因此,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么样的,我们只知道一部分,我们也改变不了外面的世界),只需要改变我们自己(大脑里面的世界),人生便能有所改变。

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到压力, 事情本身从来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于我们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反应 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别人的言行或环境,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第五条: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

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

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成功的可能。如果把每次的”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也就转化成了学习的过程。自信不足的人 ,其潜意识里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或者”我就是不成“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不愿意接受”挫败“的可能,便没有资格享有”成功“的机会。

第六条: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的好,说的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话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使听着能够接受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 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但是效果由听者决定。改变说话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说话方式不够灵活的指控。

第七条: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明明知道这种方法没有效果,对方不接受,我们也不肯改变自己,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三赢(我好,世界好)的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讲道理“往往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 讲效果则是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效果是计划的基础,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而且,有效果和有道理可以并存,但必须从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 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快乐的体验。

就如,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只是病人死了。

第八条: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都是为了得到一些价值。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能做出的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因此,每一个人的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

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希望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价值是什么?任何行为在一个环境中都有其效用。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

第九条:重复旧的行为,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做法不同,结果才会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情没有效果,那么肯定是你的方法错了,那么请你改变你的做法。比如你和别人做沟通交流,但别人对你听不进去,则可能就是你的沟通方式错了,你说话的方式对方不接受,则你就必须改变你沟通的方式,才能取得不同的效果。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的做法,都会比旧有的多一份成功机会。

希望明天比昨天好,必须用跟昨天不一样的方法。 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因此,只有把旧的想法全部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才会接触到更多的新的事物。过分专注问题本身,便看不到周边成长的机会。 专注问题模式,看到的都是问题;专注 模式,看到的机会;

第十条: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有选择便是有能力。 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灵活就是适应,就是接受。 灵活是使事情更快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灵活也就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一个模式的态度就会越强。

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允许自己找出三赢的可能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第十一条: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会地以为行为可以满足需要,而又不知道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情绪和动机,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到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让你引导他做出改变。 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把这当作两人的共同目标,便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找出更好做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第十二条: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最重要)

我们都有过成功快乐的体验, 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拥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因为你曾经让自己成功快乐过。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改变人生。我们每天遇到的事物,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所有的事情里面,正面的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究竟是我们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完全由自己决定。凡事发生必有其原因,而且必将有助于我。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培养出来的。

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在的信念价值观产生的。 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是自己得不到成功快乐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