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理是什么专业-遥感地理是什么

遥感地理是指通过使用遥感技术来研究地球表面和空间环境的学科。它主要利用卫星、无人机等装备对地表进行成像,并从图象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源散布等。遥感地理广泛利用于地质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等领域,有助于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能力。

遥感地质的简介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它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用各种探测仪器,从远距离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

1960年,地理学家普鲁特首先提出这一术语。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以来在航空摄影、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基础上,综合应用空间科学、光学、电子学及计算机技术等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的遥感技术仍以地球(包括大气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利用各种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性能,由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运载工具上的各种传感仪器,从远距离接收或探测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情况和动态资料。由于这种方法具有覆盖面积大、获取情报速度快、受地面障碍限制小,并能在短时期内连续、反复进行观测等优点,因而在探测自然资源、监视环境动态变化、气象观测、军事侦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仪器(传感器)、运载工具(遥平台)、地面管理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资料判译和应用机构等四个部分组成。按运载工具的类型,遥感技术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机载)遥感和航天(星载)遥感等。

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地面及航空遥感试验,发挥适用于地质找矿、地质环境的遥感系统,进行图像、数字数据的处理和地质判释。遥感地质需要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电磁辐射理论、现代光学和电子学技术以及数学地质的理论与方法,是促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