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入环节注意哪些问题-教学导入环节注意哪些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进行教学导入环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导入应与课程主题紧密相干,使学生能够迅速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2、 教学导入应当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语言和术语。
3、 教学导入可以采取多种情势,例照实例、问题、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 教学导入应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5. 教学导入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6、 在进行教学导入环节时,应注意控制时间,确保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招聘导入三大注意点
(1)杜绝没有学生的独角戏。导入环节更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无论是何种导入方法,都要体现师生的互动、突出学生的声音。
(2)避免导入环节与新知讲授环节混淆。导入环节就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引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课程的标题,不可详细讲解新知识的内容。
(3)精炼语言,真情演绎。面试的成功与否,外在的表现尤为重要,即使是简短的导入,更要充满激情、信心,创造一个耳目一新的开场。
教师招聘面试形式:
一般会考查试讲或说课。
试讲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情境和有限时间内,根据指定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并把自己当做老师,把考官当做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行为。
说课即对课堂教学方案的说明。要求考生在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计划。不但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出为什么这么教。
以上,就是对教师招聘导入三大注意点的全部回答。
课堂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篇,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设计上要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针对性、简洁性、直观性等。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设计和运用课堂导入的方式,切勿千篇一律,更不能过于求新求异,要做到高效设计、有的放矢。
1.兼顾学生年龄特征,有效设计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不仅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征,更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以低龄段学生为例,他们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活泼好动,因此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些动作性活动;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影音素材等完成导入。高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强,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舒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静下心来听课。以小学一年级“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一课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可以先从10以内的加法开始进行摆小棒训练,然后让学生试着摆一摆10以上的加法,逐步提升难度,训练小学生的动 手能力,让他们学会细心、认真地计数,通过动手自主探究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动手,更要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算理、探索规律,强化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2.明确导入目的,细化导入环节
教师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围绕目的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的增、减、添、调,使课堂导入既能有效促成教学,同时又简洁明了。 以观察物体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拿出物品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这样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知。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小学生因为不明确观察的目的与方法,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问题来引导。而频繁的提问和讲解,又会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变得分散。在这节课导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或是借助多媒体把这个故事引入课堂,同时 提出问题:“有的人摸到了大象的腿部,他们 会觉得大象像什么呢?”“有的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你认为他觉得大象像什么呢?”让学生发散思维回答。随着故事的推进,学生渐渐明白,观察一个物体要从大小、形状等多个角度观察。这时教师再拿出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不需要问题引导,学生就会主动观察并发现许多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程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
3.吸纳借鉴,参考优秀教师的课堂导入经验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进步。除了反思之外,还要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互联网时代,很多优秀教师都会把自己讲课的视频上传网络,教师要 有选择地观看和借鉴,对于优秀的公开课、观摩课、培训课程等,教师要静下心来学习和观摩。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多交流、多探讨,吸收其他教师的奇思妙想,反思自己的课堂导入方式。课堂导入包含着多种教学智慧,每一节课的导入方式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更不能为了精彩而过度夸张地导入。导入不需要华丽,而是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使学生的大脑能够有效思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