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科目三考场路线图-故城考场叫什么

“故城考场”是指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故城县的高考考场,也被称为“故城县第一中学”。

无童磨墨文言文翻译

1. 无童磨墨翻译

没人磨墨 一个富家之子去考试,父亲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绩很好,满以为一定能录取了,不料榜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面淡淡一层灰雾,却看不到有什么字.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么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补充:

①世家: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②童试:即“童子试”.③讫:完、完毕.《活板》:“用讫再火令药熔.”④首选:第一名.⑤让:责备.《信陵君窃符救赵》“让魏公子曰”.⑥县尹:即县令,一县中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称知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今之独生子女比之于古之世家之子,绝无愧色.。

2. 天童磨墨的解释和全文

应该是 无童磨墨 吧

无童磨墨

有一世家①子,颇能文。初赴童试②讫③。父令(之)诵文(作文),谓(认为)必首选④,及揭案(张榜公布),竟不录,父以之让⑤县尹⑥。尹检视原卷,则是用墨淡似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父怒,罚其子跪于阶下,厉声责问。对曰:“场中无童子磨墨,奈何?”

这是一个经典笑话:没人磨墨 一个富家之子去考试,父亲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绩很好,满以为一定能录取了,不料榜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

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面淡淡一层灰雾,却看不到有什么字。

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么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①世家: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②童试:即“童子试”。

③讫:完、完毕。《活板》:“用讫再火令药熔。”④首选:第一名。

⑤让:责备。《信陵君窃符救赵》“让魏公子曰”。

⑥县尹:即县令,一县中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称知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今之独生子女比之于古之世家之子,绝无愧色。

3. 宋史谢枋得传中起北赴是什么意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

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

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

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①。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

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德佑元年,吕文焕②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

枋得与吕师夔③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 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

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

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

"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

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

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 注①问目:题目。

②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

③吕师夔:吕文焕之侄。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谢枋得字君直,是信州弋阳人。

为人豪爽。每次读书的时候,可以五行一齐看下来,看过一次,终身不会忘记。

他天性喜欢直言,一与别人谈论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跃奋起,显出很激动的样子,把“忠义”作为已任。 宝祐年间,谢枋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在考策论时严厉攻击丞相董槐和宦官董宋臣,他料想自己能高中进士甲科,结果只中了乙科。

他被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放弃而离去。第二年又被任职,试任教官,中兼经科,担任建宁府教授。

宝祐五年,谢枋得在建宁府主持考试,他以指责贾似道的政事为试卷题目。漕运使陆景思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将文稿送给贾似道。

贾似道就以谢枋得犯了处在乡间不守法纪,又诽谤他人的罪行,追夺了谢枋得的两个官职,贬到兴国军。 德祐元年,吕文焕引导元兵沿长江东下攻占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凡是他的亲属和部下都被诱降了。

谢枋得与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夔关系很好,于是应诏上书,用自己的全族人保证吕师夔可以信任,并且愿意亲自去江州会见吕文焕与他谈判。恰逢吕文焕回北方,没有见到他就返回了。

4. 《郭伋不失信于童》文言文翻译

我国汉代光武帝时期,有一人叫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官至太中大夫。他做官,为人十分讲究信用,做事多次获得成功,颇受当时人的称赞。他做并州牧时,到任不久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官名,类似于今天的随行秘书)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郭伋就是这样说到做到,处事赏罚分明,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记得采纳啊

5. 文言文翻译:董其昌真迹

大概翻译为:

新安县的一个商人,想要得到文敏的字画但是害怕它是赝品,(与)文敏的门客商谋,门客让(商人)准备厚重的钱币,然后介绍(商人)拜谒(文敏)。准备了宾主的厚礼,命令佣童研磨,(研出的)墨汁甚浓,文敏就挥笔写字给了商人,商人十分高兴并且拜谢文敏。拿着字画回去把字画悬挂在正堂中,过往的宾客看到(字画),没有一个不称奇赞绝的。第二年,商人又到了松江,偶然路过府署门前,看见进入轿子里的人,人称董宗伯。商人看到他的容貌,认为不是去年为自己写书画的人,出来后,仔细审视,发现相差的地方非常的远,不禁的大声喊屈,。文敏停下轿子问他喊屈的缘故,商人就哭泣着把事情的始末告诉文敏。文敏笑着说:“你被人给欺骗了,怜悯你的诚意,今天我可以随你前往为你写字”。商人十分高兴再次拜谢,得了真迹。归来后就向别人夸耀,但是看到的人往往认为第一张字画才是较为工整的真迹。

(PS):以上是自己翻译的,其中一些语言不是很通顺和优美,仅限参考。望采纳。

下马陵街

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安居巷

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

东仓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索罗巷

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景龙池

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古迹岭

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

柏树林

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

东大街

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

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南大街

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

新城广场

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

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

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案板街

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

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

南新街

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

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

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

后宰门

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

通济坊

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

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韩森寨

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核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南广济街

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

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三学街

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马厂子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饮马池

位于东县门北侧,西北至菊花园。唐时位于唐长安皇城东城外侧护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还有菜市东坑,新城南壕等。唐护城河称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设施,与城墙组成多功能防御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后因京兆驿马匹在此饮水故名饮马池。

端履门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木头市接柏树林,长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门东侧有官员侯喻堂址,后称朝贺巷。

东厅门

位于东大街西段之南。东接东县门,西连东木头市。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东外侧,城河遗址因有六处积水处,得名六海坊。明朝陕西行都司署,俗称兵马指挥司,设于今西安高中院内俗称军厅。清初改为清军同知署即清军厅,乾隆32年改称库厅,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设军厅,此街遂改东厅门。

1902年库厅改西安府考院及咸长考院,附关中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为西北大学创立会及预科,1914年改陕西政法专门学校,1923年改西北大学。

1927年改中山学院。后为西北水利专科学校。

1930年改西安高级中学。

1、东木头市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2、东厅门,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3、东县门,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长265米。明清时期,此街中段路北为咸宁县署,街北有县署大门与县门街,又因咸宁县署在府城

4、贡院门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长145米。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贡院门街。“贡院”为明清陕西省举行乡试的考场,位于府城西北(今儿童公园)。

5、东举街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西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

1966年曾改名为奋发巷,1972年恢复原名。

6、西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

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7、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

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

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之东,习称东县,所以该街取名东县

8、洒金桥为南北纵街,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长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

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9、桥梓口为南北纵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长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为唐皇城、宫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济渠由西门南侧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缘筑暗渠至钟楼东,远至北院门巡抚衙门。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经洒金桥到莲花池,渠经西大街有桥,故名桥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桥梓口,北桥梓口清末改为大麦市街,南桥梓口遂简称为桥梓口。

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10、北马道巷为南北纵街,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困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

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北部仍称为联盟巷。门。

11、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埠街,长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驻陕西地方审判、检察两厅。

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

12、红埠街为东西横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长384米。其得名似与唐代宫城城墙为红色有关,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13、教场门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

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原名。

14、青年路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东、西两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东段叫梁府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

1947年,九府街与梁府街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而统改名为青年路。

竹笆市、五味什字

15、竹笆市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

1966年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

16、五味什字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

1966年改名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