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有什么书店吗-临沧有什么书店

临沧市是云南省的一个城市,以下是临沧市的一些知名书店:
1、 临沧市图书馆:位于临翔区瑞丽江路,是临沧市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浏览环境。
2、 临沧市新华书店:位于临翔区人民路与东大路交汇处,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书店,经营各类图书、音像制品等。
3、 新星书城:位于临翔区世纪广场对面,是一家集购物、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商场,有多个分店,经营各类图书、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商品。
4、 好又多超市:位于临翔区人民路与迎宾路交叉口,除销售平常生活用品外,也有少许的图书出售。
以上内容就是临沧市的一些知名书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昆明最大的书店在什么地方?
到新知图书城!!!
昆明新知图书城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图书经营为主,多种行业为辅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
十六年来,“新知人”在以总经理李勇为核心的企业领导人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企业规模逐步壮大。下属机构包括:“昆明新知图书城购书中心”、“昆明新知(东城区)图书城”、“昆明新知图书城批销中心”、“昆明新知图书城网上书城”、“昆明新知(曲靖、大理、玉溪、楚雄、开远、思茅、景洪、昭通、蒙自、文山、丽江、香格里拉、宣威、芒市、六库、临沧、保山、腾冲、攀枝花、个旧、成都、遵义)等25个图书城”,“昆明呈贡思洁矿泉水厂”、“韶山冲休闲度假中心”和“昆明新知企业绿色庄园种植、养殖基地——梁王山、大坝山、小坝山、”“丽江雪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雪桃果袋厂”等。图书经营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经营图书品种29万余种,员工1800多人。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与我们建立了业务关系的就有570家。我们始终把满足读者的需要放在工作的首位,要求自己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得到了同行的信赖,2002年被“云南省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商业企业诚信单位”。
2003年公司获得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授予的“全国诚信单位”的光荣称号,2004年公司被评为“昆明十大文化企业”;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我书城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的全国连锁经营许可证;2006年,文化部授予我书城音像制品全国连锁经营许可证,成为云南唯一获得“两权”的书店,成为西南第一家、全国第二十家同行业拥有这两证的企业。
今天,我们的图书销售网络已覆盖云南全省,在昆明拥有三个大型书城——购书中心、东城区书城以及批销中心,一地办理会员购书手续可在各连锁书城任意选书,为读者购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我们拥有全国书店行业阵容强大、专业水平较高的采购业务员队伍,使我们的图书品种名列西南第一,全国第五。强大的进、销能力,在全国出版发行界的良好声誉,为我们在保证图书发行货源方面确立了优先地位。我们拥有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我企业已开通“新视通”,410多台电脑同时联网,全面实现了电脑网络化管理;我们拥有一支高效快捷的运输队伍,强大的物流配送系统,大大缩短了图书上架销售的时间,为实现企业的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拥有完备的通讯系统,为我们如期完成顾客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一直本着文化报国,诚信天下的理念,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自成立以来就以“传播文化知识,促进文化建设”为已任。不断引进优秀图书、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两个文明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我们的服务理念是:“顾客至上、主动热忱、礼貌微笑、团结协作”
我们的企业目标是:“代表图书行业的先进性,创建图书行业的一流品牌”
我们的企业精神是:“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昆明新知图书城购书中心成立于1997年1月,位于昆明市西城区,昆师路1号(百汇商场三、四楼)。周围有10所大学,3所重点中学,是云南的大学区、文化区。在2004年10月1日扩建开业后,经营面积达10000平方米,共有17个图书分类店,620个图书分类,经营图书品种20万余种,是新知企业最大的书城。
摘要: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下面本文将介绍云南滇剧的艺术特点以及表演形式,一起来看看吧!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滇剧是戏曲剧种。滇剧包括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和一些杂调,都来源于省外传人的戏曲声腔:丝弦源于秦腔,胡琴源于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源于楚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三种声腔,传入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变化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此外,滇剧的昆头子、昆倒板之类,同昆腔有关,而平板、架桥、人参调、安庆调等,则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渊源关系。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就形成了滇剧。
一.滇剧的历史起源
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滇剧是戏曲剧种。滇剧包括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和一些杂调,都来源于省外传人的戏曲声腔:丝弦源于秦腔,胡琴源于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源于楚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三种声腔,传入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变化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此外,滇剧的昆头子、昆倒板之类,同昆腔有关,而平板、架桥、人参调、安庆调等,则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渊源关系。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就形成了滇剧。
滇剧的发展,已经历了清代、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阶段。清代,是滇剧孕育、形成发展到逐步兴盛的时期,继前边提到的3个滇剧班子之后,又出现了泰洪、庆寿、福升等戏班,曲靖地区也出现了玉林班。到了光绪年间,滇剧已经比较兴盛。不仅有了职业戏班,农村中的一些业余滇戏班子也纷纷成立。辛亥革命时期,滇剧逐步建立了戏园,蒙自、个旧、东川等地也先后出现了戏园。辛亥革命后,业余滇剧艺人梁星周、叶少庄等搜集了200多出小戏,印刷经销,流传较广。民国时期,滇剧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落。特别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反动军官杨据之对艺人抓、打、关、骂,进行人身侮辱,许多艺人被迫流离失所,逃奔外乡。杨据之还搞来一些青年,成立科班,大肆演出宣扬封建迷信的剧目。由于反动派的摧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滇剧已濒临绝境。据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乔嘉瑞介绍,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改人、改戏、改制”的3改活动,省和许多地、州、市、县都建立了国营滇剧团。
1950年,省里成立了实验滇剧团,1953年改为省滇剧团,1960年建立了省滇剧院。在这段时期,很多优秀的文科大学毕业生也被分配到了滇剧团,记录、整理了一批又一批传统剧目,剧团和省文艺学校先后招收和培养了数百名滇剧演员及编导、音乐、舞美人才,大大充实了滇剧的新生力量。滇剧获得了新生和迅速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兴盛和衰败,到了80年代末,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方面有了不同的需求,滇剧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也有了衰败的迹象。虽然滇剧具有很高的艺术形态,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坐打”,具有“雅俗共赏、古今同趣”的乐趣,但滇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解码”,一个完全不懂古老剧种文化的人,刚接触时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新生一代难免会被更易于接受、更有娱乐性的东西吸引。
90年代后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建设,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古老剧种需要保护,“文华奖”、“梅花奖”等各种奖项的设立保护了滇剧的发展。这次举办的滇剧花灯艺术周也促进了滇剧花灯等地方艺术的振兴。
二.滇剧艺术特点
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向有“民族艺术海洋”之称,滇剧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间艺术,具有民族乡土特色。不少名艺人都有自己的绝招,如李少白饰《审潘洪》中的潘洪,能通过头上纱帽的高低移位,表现出潘洪惊悸、焦急的复杂心情;花脸卜金山在《梅花簪》中饰禁子,只用一个锁牢门的动作,使观众似乎听见锁簧入锁的声音,从而表现了他对犯人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愤恨;又如名须生栗成之,他所扮演的《清风亭》中忠厚老实的张元秀,《马房失火》中机智沉着的白槐,《四进士》中不畏权势的宋士杰等角色,个个栩栩如生。尤其是《七星灯》中的孔明,唱工相当吃重,为了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须越唱越衰,而身衰心不衰,栗成之都表演得恰到好处,被誉为“滇剧泰斗”。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和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矛盾的过程,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点是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汉族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一剧中的许多唱词。
三.滇剧的剧种分类
1.宜良滇剧
昆明市宜良县滇剧演出的年代较早。据《曲靖地区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就有陈维纯组建的滇剧班子,主要演折子戏,也演出根据地方民间故事改编的条纲戏。由于演出活动较频繁,就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滇剧艺人。
1953年,宜良成立了“协兴滇剧社”,把一些分散在民间的滇剧艺人吸收入社。
1955年,宜良的滇剧班子合并于曲靖地区滇剧团,在宜良成立了曲靖地区滇剧团一队。
1959年,宜良在滇剧一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宜良县滇剧团,云南省著名滇剧演员彭国珍、竹八音、小八音、戚少斌及琴师殷质泰等都曾是该团早期的骨干。
1967年,宜良县滇剧团解散。
1979年,以宜良县文艺宣传队为基础恢复了滇剧团,不但招回了一部分滇剧老艺人,还吸收了一批年轻演员,演出了滇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七侠五义》、《三姐下凡》、《杨家将》、《樊梨花》等,观众十分踊跃,滇剧演出日益兴盛。
1975年后,宜良县滇剧团创作了历史剧《天波潮》、《穿袈裟的军人》等剧目,参加曲靖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奖。后来又创作了民间故事剧《兔仙救龙记》、现代剧《野菊花》、《绿林新传奇》等剧目,在昆明戏剧汇演中均获奖。
2.凤庆滇剧
临沧市凤庆县滇剧历史悠久,有史可考的最早传入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金玉的“天庆班”到该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后产生了一批滇剧票友。一些地方官绅等筹款建戏台购戏装,组织演出,并不断邀请滇剧班和著名演员演出了许多滇剧剧目,滇剧在凤庆的演出活动影响增大,流布更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一定造诣的当地票友,生、旦、净、丑都有,有的还搭班下海,以演出滇剧为生。
1933年成立第一个业余滇剧社“尚友社”,所演剧本大多为1935年由务本堂、云南大新书店、瑞华书局出版的《滇剧大观》、《新滇剧》、《滇剧曲谱》等,并移植了一些川剧剧目。抗战期间,“尚友社”多次募捐义演《木兰从军》、《苏武牧羊》、《岳飞传》等剧目,所得收入全部捐给前方或灾区,受到当时的省政府表彰。
1953年顺宁滇剧团成立,后改为凤庆滇剧团。
经过多年演出实践,凤庆滇剧团已基本形成一支行当齐全,阵容整齐,唱、念、做、打各具风格,有一定影响的滇剧演出队伍,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为改革滇剧唱腔作出了贡献。如赵兴仁创出的“反丝弦”、“反二黄”及融“襄阳”、“胡琴”、“丝弦”和杂牌小调为一体的“五音联蝉”,丰富发展了滇剧唱腔。在演绎好移植剧目的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夜梅》、《双冤案》、《生日蛋糕》、《借嫁妆》、《阳雀叫醒梦中人》、《涌金烈火》、《心愿》、《对象》、《金秋宴》、《蜂王选婿》等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原创剧目,参加过省级汇演并获奖,培养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表演者和剧作者。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上文化消费的多元化,该县滇剧团于1990年解散后,已很少演滇剧,但不少业余爱好者和民间艺人仍然在节假日或红白喜事等场合,组织一些围鼓演唱“板凳戏”。
四.滇剧的传承保护
据1962年初步统计,传统剧目已记录大小剧本有1600多本。其中有秦腔路子、川路子、京路子和滇路子之分。秦腔路子与丝弦腔一起传入,
滇剧如《春秋配》、《花田错》、《高平关》等。川路子来自川剧,如“五袍”:《黄袍记》(赵匡胤雪夜访普)、《青袍记》(梁灏八十中状元)、《白袍记》(尉迟恭访薛仁贵)、《绿袍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红袍记》(刘知远打天下);“四柱”:《炮烙柱》(纣王诛梅伯)、《水晶柱》(观音收鼋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碰天柱》(共工触不周山)等。京路子来自皮簧戏(徽、汉、京剧),如《打渔杀家》、《坐宫》等。滇路子分两种:一种是本省作者或艺人编写的当地历史故事戏,如《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陈圆圆出家》,以及辛亥革命后编的时装戏,如《一碗虾仁》、《新探亲》等;另一种是移植外地剧种的剧目,发展后自成一格,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节目。此外尚有《打面缸》、《大裁衣》等杂调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并创作了一批反映白、傣、佤、哈尼等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已摄制成影片的《借亲配》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活动在滇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就有罗香圃、张禹卿、栗成之、戚少斌、碧金玉、彭国珍等等,建国以后培养起来的在观众中较有影响的知名演员有万象贞、周惠依、李廉森、邱云苏、李少虞、王玉珍等。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昆明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昆明传统文化大盘点约你赏滇剧做风筝
昆明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昆明饮食文化介绍
昆明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昆明的生活习俗禁忌简述
昆明方言有哪些特点昆明方言特色介绍昆明地方言概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