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凌源又名什么城市-朝阳凌源又名什么
朝阳凌源又名凌源市,是辽宁省朝阳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凌源地名之了解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县级),为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对外宣称,“京郊漫城,北国凌源”,朝阳的地名缘于《诗经》:凤凰鸣兮,于彼高岗,梧桐生兮,于彼朝阳。朝阳辖下的凌源(非陵园)市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一)化石文化
朝阳市为是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也是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走到山顶上,随意敲开一块扁平的石块,就有可能敲出一点五亿年前的鱼化石,或其他昆虫、植物化石。前些日子,北京师范大学有个教授,专门研究昆虫化石,在凌源地区就发现了有100多种昆虫化石,听他讲,那时就有螽斯(蝈蝈),跳蚤等昆虫。
1.5亿年前,凌源地区是一片浩瀚的大海。
(二)红山文化
境内有红山文化,据考证,五千多年前,有红山女神庙,有积石冢。轩辕黄帝就葬于此(学者们有争议),
九十年代初,带领学生去参观,曾亲眼目睹过坑中黄帝的骨植,只是我们没有看到陪葬品,如玉龟(放到博物馆去了)。但我并不知道那就是轩辕黄帝,只是看个热闹。可见那时就有先民生活、繁衍在凌源地区。
(三)卢龙古道
凌源也是曹操北征乌桓的卢龙古道。大家都能背诵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那是曹操征服乌桓后从辽西走廊傍海道回去后写的一首诗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平冈即现在的凌源。可见三国时期,凌源有先人活动的轨迹。具考证,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均是朝阳人,就连平叛他们的李光弼也是朝阳人,那时凌源是胡人的天下,凌源为营州。
(四)成语典故
“老马识途”,这句成语,大家都熟悉,但这句成语的发生地是哪里?历史记载: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选自《韩非子 说林》)。凌源也是古孤竹国的范围,是伯夷,叔齐两兄弟之故乡,“不食周粟”这句成语,依然再用,比喻忠诚坚毅,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人工作,这两句成语,均与凌源有关。
凌源是历史上孤竹、狄、戎、鲜卑人、契丹人、金人、满、蒙古人征战、生活的地方。明末清出,凌源地区也是满山葱郁,野兽横行的地方,虽然有人居住,但人口稀少,由于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不断砍伐,努鲁儿虎山系渐渐贫瘠,也渐渐住下了闯关东的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的汉、回等各民族,所以凌源地区便是满、蒙、回、汉等22个不同民族杂居的地方,也便有了不同民族给居住地命名的地名。
凌源的地名,从何而来,凌源市名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据《凌源县志》载:“凌源县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名为建昌县。民国三年春,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县以免雷同。凌源县知事孙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士金搭,谨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见,凌源市市名,是为避免原名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发源地而命名,辽代时称榆州,乾隆43年前,称塔子沟,是满语,泥泞的地方。 凌源下辖的6乡、16镇、8个街道命名形式基本是(1)以杖子(就是帐子,帐篷 ,也有一说障子,用栅栏围起来),或营子命名,屯兵的地方,如杨杖子,大王杖子,宋杖子,牛营子,四管营子(传说是一个王爷的第四个儿子驻扎之所),下辖的许多村庄多以姓+杖子、方位+杖子来命名,可见历史上这个地方的不断的厮杀,地理位置之重要。
(2)以河或河的方位命名,如三道河子,大河北,河坎子。
(3)以家命名,如三家子,三十家子,这个“家子”,如同北京附近命名的“×各庄”之意,“各”就是“家”的不同发音。
(4)以蒙语音译或意译。如乌兰白镇――赤色的土,下辖的两个村,哈巴气――山口,嘎里嘎 ――篝火。
刀尔登镇――那莫刀嘎吉尔(或者大日登)――宽广开阔之地。境内有许多暴姓人家,有“坟会”传统。
小城子镇,与喀左大城子相对应,清朝时,内蒙古喀喇沁部蒙古族游牧到此落居,并砍伐树木,栅栏四围,以御虎狼,蒙古语称“伊和浩特”的译意,(伊和,大的意思,浩特为城)下辖有朱碌科村,与内蒙古朱日和同意,意为“心脏”。
四合当镇奈曼营子 (或者叫乃马营子)――奈曼嘎浩若,浩若,蒙语,营子的意思,奈曼嘎,部落的首领。
另外,有叫房申(或者叫房身)的地方,事实上在东北有很多叫房申的地方,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女贞语(满语),多用于村屯,意义不详,猜测还是与房子,家有关。
(5)以店命名。古时,交通不发达,车行驿站为店,象万元店、瓦房店等。
(6)以居住的山势,方向命名,如沟门子(与山嘴子同意,两山之沟口),××沟等等。
(7)以生产的物品为名。如烧锅――烧酒的村子,铁匠炉――打铁的村子,茶棚――卖茶的地方。
(8)文化特色。有一村庄,名曰无白丁营子,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以上对家乡的地名的由来 ,进行了粗糙的认识,希望专业人士继续挖掘,在宣传家乡,赞美家乡,服务家乡, 畅游家乡时,增加历史厚重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