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洛夫是什么主义-凯洛夫什么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列宁发展和丰富。它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工人运动的伟大思想武器。
1883年,在《共产党宣言》的基础上,俄国著名哲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普朗斯基提出了“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902年,他在《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一书中,将这一观点发展成为完全的体系,并命名为“实证主义的社会学”,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凯洛夫主义”的东西。这个名称的来由是由于他在发表这篇文章时,正好处在列宁去世前的几年内,而列宁则常常称自己为“凯洛夫主义者”。
凯洛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同时吸取了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构成了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类学说强调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凯洛夫的人物评价
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新中国、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书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该书先后有1939年、1948年和1956年三个版本,被翻译介绍到新中国来得是1948年和1956年两个版本。其中前者共印10次,印数291516册;后者共印8次,印数193897册。两者总计印数为50万册左右,当时城市中小学教师几乎人手一册,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有利于确立马列主义教育学说在我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我国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对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解,如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教材、知识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等。对于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学发展所来的消极影响,虽然在50年代中期以后已有所察觉,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中摆脱这种消极地影响,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应当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
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突出特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