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提出什么论-荀况首次提出什么

荀况首次提出的理论是"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二)古罗马语言学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三)青年语法学派

三、现代语言学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四、当代语言学

(一)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言学

扩展资料

一、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语言中某个词的语音变化会影响相同环境中许多同类音的变化,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

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现在看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但当时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19世纪的语言研究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语言学家在从事语音历史变化规律的研究。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和莫斯科学派。它们分别从功能、音位、语符、控制等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结构语言学。尤其是美国学派,其代表人物L·布龙菲尔德等人,为后代的语言研究建立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方法论。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语言研究范围变得越来越窄,以至于它与别的学科逐渐失去了联系,变成了局外人不敢涉足的深奥学科。这样,它必将面临着一场革命。

三、20世纪中叶到近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1957年,年仅29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师N·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这本仅120页的小册子,使语言学发生了新的转变。

乔姆斯基认为,布龙菲尔德学派的研究范围太窄,胃口又太大。想从一堆语言材料里发现一套适用于任何语言的分析和描写方法,是不现实的。语言学家关心的不该是一堆语言材料,即语言行为,而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脑中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够认知和生成无限多合格话语,同时又能辨认错误句子的能力。语言学家应当对语言的这个内在系统先有一个推测和假设。

描写具体话语的语法是描写语法;运用一系列规则来生成合格的话语和辨认不合格话语的语法是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开创了生成语言学时代。

语言学家当前讨论的生成语法有好几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乔姆斯基的影响下,他的学生G·雷科夫和R·S·麦克莱建立了生成语义学;美国语言学家C·菲尔莫尔建立了格语法。目前的语言学是格语法、生成语义学、转换生成语法三足鼎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语言学史

《论语》中孔子、孟子、荀子对于法律的言论

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具体解释如下:

1、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的赋有十篇现存五篇,它们用通俗的隐语来描述五种事物。荀子的赋篇是战国末年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五篇赋,创作于战国时期,出自荀子。这五篇赋分别是说礼、知、云、蚕、针。荀子在赋篇中崇尚礼和知,这是荀子的学说主张。

2、荀况在赋篇中首次自称为赋,该作品被认为是后来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各种赋体文学的重要源头。它采用了民间隐语形式,吸取了诗经四言句式和先秦散文的杂句形式,运用了铺排的表现手法,构成了主客问答的体式,咏物言志,创造了与诗文相异的新文体。

3、首篇礼论述了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的礼;第二篇知论述了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的知识修养;第三篇云论述了君子之道;第四篇蚕论述了小人之道;最后一篇针论述了人性本恶的观念。这五篇赋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荀子的思想观念。

荀子相关资料

1、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的儒家学者,被誉为儒家之宗。他的主要学说被称为荀学,与孟子的孟学并称为儒家两大学派。荀子的政治思想也非常独特,他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国家稳定的保障。

2、荀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

3、荀子的教育思想也非常丰富,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而且应该以礼、乐、诗、书、射、御、数等七艺为主要内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

需要说明的是《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没有孟子,荀子的的相关言论。

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来约束民众。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领导一个国家,如果仅仅用政令来领导,用刑罚来管理,结果是民众不敢犯法,因为一旦犯法就会受到刑罚处罚。若是如此民众只会想办法逃避刑罚处罚,而没有羞耻之心。假如以道德来领导,以礼来教化。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民众能从内心自觉的约束自己,如果做错了,自己就会觉得惭愧,而不是等到法律制裁,才会悔恨。

孔子所主张的德治是优于法治的更高境界,如同共产主义是较社会主义的更高境界。法治更多的是治理一种行为,而德治治理的却是人们的思想。行为本身由思想而来,若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教化,那么法治也就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