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单位是什么意思-社区单位指什么

社区单位通常为指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机构或组织,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学校、医院等。它们主要提供公共安全、环境卫生、文化文娱、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并与居民建立紧密联系,共同保护和提升社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社区单位性质怎么填

社区单位性质填写时,主要根据该单位的职能、业务范围、所有权结构等因素进行分类。

一、社区单位性质分类

1.事业单位:指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如社区服务中心、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

2.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如社区协会、志愿者组织等。

3.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养老院等。

4.企业法人:指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资金数额、企业名称、组织章程、组织机构、住所等法定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如社区内的商业企业、服务型企业等。

二、如何确定社区单位性质

确定社区单位性质时,需要综合考虑该单位的创办背景、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管理方式等因素。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查看单位的注册资料,了解其所有权结构和资金来源;

2.分析单位的业务范围和提供的服务类型;

3.了解单位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

4.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单位性质的界定。

三、填写注意事项

在填写社区单位性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并区分不同性质的单位,避免混淆;

2.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性质,确保填写准确;

3.如有疑问,可咨询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以获取准确指导。

综上所述:

社区单位性质的填写应根据单位的职能、业务范围、所有权结构等因素进行分类,常见的性质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法人等。在填写时,应准确理解并区分不同性质的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性质,确保填写准确。同时,可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单位性质的界定,如有疑问可咨询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十七条规定:

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法人以其取得的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为财产来源,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非营利法人终止时,不得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剩余财产。剩余财产应当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或者权力机构的决议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或者权力机构的决议处理的,由主管机关主持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法人,并向社会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行政管理机构。

社区单位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社区单位为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街道、行政建制镇的分区即“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属于城镇居民的自治组织,地位相当于农业区的村民委员会,管辖对象为城市、镇非农业居民为主。

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和《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第二条之规定,选举进入居委会的社区工作者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他们只是社区群众的服务员。由于他们与政府之间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因而没有工资,只领取补贴。

领取依据是《组织法》第十七条,“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

社区的工作人员成份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类:

1、街道正式招募的社区干部,每5年接受一次换届选举,由居民投票选举,占社区工作人员的大部分人数,由街道财政所负责工资上报并打款。

2、信息员(劳保员)、医保员,这两类业务较重要,一般由就业局和医保局招募,培训合格后分配到各个社区工作,由所派科局负责工资上报,由财政局打款。

3、社区民生人员,是由省一级人社厅统一招考的大学毕业生,服务期限2年,属于基层锻炼岗位,由街道财政所负责上报工资,省一级财政部门拨款,县一级财政打款。

4、公益性岗位,一般由各地级市批准,县一级招募并培训分配,属于基层服务岗位,服务期限3年,由街道财政所上报工资,县一级财政打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区(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