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是什么意思-德育的模式是什么

《德育模式》是心理学家T. G. 布鲁纳等人在1958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描写了个体如何构成道德信心和行动规范的进程。它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风俗水平、风俗水平和后风俗水平。

1、 前风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模仿和习惯来学习道德行动。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从父母和社会环境中学来的,还没有构成明确的价值观和规则。

2、 风俗水平: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构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并开始理解社会的期望和规范。他们开始意想到自己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人,也会遭到他人的批评和惩罚。

3、 后风俗水平:这是最高的道德发展阶段,也是最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已能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道德原则,他们会独立思考并自觉遵照道德规范。他们的道德观念已构成了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再容易受外部影响。

因此,《德育模式》是一种通过视察和实践来培养儿童道德素质的方法,强调个体在道德发展中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举例

一、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他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总结: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最流行

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力——道德认识

二、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的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总结:体谅模式——彼得·麦可费尔(谅心狗费)——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三、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总结: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观察榜样并进行模仿、学习——道德行为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主要主张: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总结: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澄清的哈拉子)

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澄清价值观并进行正确选择

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公德教育。

1.德育的基本含义: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模式:

(1)主体性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2)活动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

德育的原则: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

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