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德育优先发展-为什么要德育优先

为何德育优先:德才兼备是现代人材的基本要求,而德育则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的基础。
1.德育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令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德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增进学生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德育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因此,德育应当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优先进行培养。
百年树人德育为先什么意思
百年树人德育为先的意思如下:
“百年树人,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其次,理顺知识、能力与品德三者关系。
1、“百年树人,教育为先”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党的17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部分里对于对此予以重申。百年树人,教育为先,既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背离了这个客观要求,就是失败的教育。
2、新时期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成功成人。那么,我们教师不能只看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能把眼睛只定在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状态,做到对其心中有数,掌握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潜移默化地加以解决。
3、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切实完成党和国家交往我们的光荣任务,完成社会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4、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句话是对思想品德在人生发展中中要做了生动描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充分认识我们的民族,充分认识我们自己。
5、加强自身修养,为”百年树人、得育为先”保驾护航,有道是“身教胜于严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素。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德育排 第一位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德育优先的原则,有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实践。落实德育优先的理念,能够真正促进和体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道德建设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德育优先的理念,也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诚信缺失等消极因素影响学生成长、导致道德水平不断下降的问题,增强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
社会主义教育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才流失严重。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形成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整体观念,能够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德育优先原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因此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人,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高校德育发展存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德育实践和监督评价机制等问题,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影响德育发展。
因此,要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理念,把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责任感,通过教育将道德思想和认知渗透到学生中,树立和塑造思想道德意志和信念,把培养道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
自从有教育以来,就有德育、智育、体育。但德育为先,古今中外早就有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总是把学道、传道放在教育的首位。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提出“乡三物”,即用“德、行、艺教育万民”,便是把德育放在首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在实践上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的教学内容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和乐,实际上就是德育。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孝、悌、忠、信”,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外国也是如此,十分重视德育,并放在优先的地位。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德育先于智育”;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由此可见,德育为先的理念及实践很早就引起关注,但后来出现过波折。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出现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德育。其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觉醒了,残酷的战争导致数千万人伤亡,以及工业革命后造成地球上森林被毁、泥沙流失、矿藏乱采,生态失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再加上社会治安和恐怖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困此仅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有人文科学,人文教育,特别要加强德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如美国提出,培养出来的学生要“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日本对学生的要求是:“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日本政府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崇高的理想、社会公德、丰富的个性等道德教育,不要只偏重知识的教育”。日本一些学者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度的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1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