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归因有哪些?-教育归因什么意思

教育归因是指通过分析和辨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行动和表现,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是与他们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有关。它触及到探索各种因素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并评估这些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归因在教育心理学哪一章
归因在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动机。
归因的内容:
六项影响成败的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其他。韦纳将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由于个人条件(内控),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程度及其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易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都不稳定;
3、可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在此维度上,只有努力程度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归因的原则:
1、协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按照协变性的原则,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的联系。
2、打折扣原则。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在的话,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人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归因偏差的教育应用
一,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一)了解心理和行为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显示,任何行为都有其原因,人们会将自己在某种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自觉或不自觉地归于某种原因,教师对这种因果关系的掌握有助于对学生心理与行为之间进行有效的把握。
(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们以后的动机。
归因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在未来此方面的动机
(三)通过归因训练,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
让学生学会正确而积极归因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我认识的过程,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到认识人的过程中建立明确的自我观念,教师的训练占重要的比重
归因训练
二,归因理论的概念
1.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
2.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归因理论的来源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第一类偏差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一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中学数学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成绩不好,他归因于这个班学生能力偏低。调换到其他班级后,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1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