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陶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秦朝陶塑有什么特点

秦代陶塑的特点是造型饱满、线条流畅,特别在表现人物的形态和表情上到达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陶塑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反应平常生活的器物,也有表现战争场面的陶俑。秦代陶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深的艺术技能,赢得了众人的高度评价。

对比一下秦朝和唐朝的陶俑形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看他们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异同

秦代的陶俑种类较少,除秦俑坑中出土的兵马俑外,就是秦陵附近出土的跽坐俑和百戏俑。跽坐俑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秦代大型陶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它们形制高大,制作精良,头上高髻后梳,面目清秀,刚出土时被认为是女俑。后来在秦始皇陵附近大量出土,一人一马同穴而葬,并且有的唇上有胡须,至此才弄清他们是男俑,身份是在阴间为皇室养马的“圉人”即马夫。由于他们地位低下,再加之身处一种政治高压的环境中,因此,出土的跽坐俑个个低眉垂眼,温顺的面相中明显呈现出惶恐的神情。百戏俑发现于1999年,目前共出土11件,均只穿着陶塑彩绘厚短裙,身体其它部位裸露。俑的面部与身体裸露部分均为浅粉红色。俑的高度与真人大致相当,造型有的作直立状,有的作双手卷衣状,有的一手叉腰一手高举、双腿作前弓后箭状,有的作半跪状。这批陶俑的体形、装饰、动作均与兵马俑迥然不同。据专家研究,它们应是秦代宫廷百戏(杂技)活动的真实写照。

在唐代各种陶俑中,数量最多的是人俑。同唐墓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唐俑塑造的各种人物,即使身份低贱如侍女、乐伎、马夫等,从他们的表情中看不出丝毫的怯懦,也没有半点卑微与奴气,相反他们和达官贵人一样,大都呈现出乐观、自信甚至张扬的精神风貌。这些形象已越过审美范畴的需要,变成了对人性、人格独立平等的一种热烈追求。唐人对国人平等,对外族人也一样,没有丝毫的歧视和偏见。唐代陶俑中的外族形象多达数十种,无论他们是在朝廷做官,还是在市井经商、卖艺,创作者都从正面去塑造,并赋予他们鲜明的民族个性,如吐蕃人的刚烈、粟特人的坚毅、大食人的神秘等,根本看不出丑化或歧视的倾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看来,唐朝皇帝真是说到做到。异族形象的大量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唐朝泱泱大国宏大致远的胸怀以及大唐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唐代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

女俑是唐代人俑最精彩的部分,主要采用写实手法,人物刻画比例准确、形体优美,发型、服饰、体态、神情、动作各尽其妙。一般均作站立状,云髻高耸,衣衫华美,显得端庄秀丽。初唐时期的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窄紧。盛唐时期的女俑大髻宽衣,雍容华贵,反映了社会富足,人们追求健康丰腴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与汉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汉人喜欢苗条、清癯而唐人偏爱丰腴、饱满,这就是所谓的“环肥燕瘦”,它除了反映唐代杨玉环、汉代赵飞燕两位绝代佳人的体形特征外,也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观。汉唐两代不但对美的认识有差异,在美的表现方式上也有不同。从出土女俑看,唐代女人表现自己的美,毫不掩饰,大胆热烈乃至泼辣,充满了激越之情,而汉代女俑则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含蓄、文雅。

唐代的女俑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从妇女俑的多样化,不仅见证了唐代三百多年的服饰、发髻、化妆的演变过程,从帷帽、窄袖、翻领、著男装等等特色,也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唐风胡化。正如元稹《法曲》中所写的“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总之,唐代女俑服饰所展示的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彩、创新的装饰、典雅华贵的风格,处处让人感受到当时大胆追求、兼收并蓄、崇尚华美、意兴飞扬的时代精神。

秦汉时代的雕塑风格是严峻的风格,是阳刚之美的风格。秦汉俑马、墓前石雕从整体上看,也许远不及后世那样精巧、细腻,而以拙重、粗犷为特色,然而正是这种“客观简朴性”,成为了秦汉时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秦汉雕塑的风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强烈的开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写照。它继承了远古以来,华夏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注重人力,与自然抗争的崇高精神。

秦汉时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秦汉雕塑的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标志著明器雕塑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重大飞跃。它规模大,数量多,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现物件的写实风格。每个秦俑的形象虽无雷同,均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各自神态表现的生动传神。注重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於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体现巴蜀风情的身背竹箆劳动妇女俑与袒博赤足、抱鼓,眉飞色舞表演的《说唱俑》。

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国最早的较完整的纪念性雕刻艺术珍品,是西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徵。它的艺术特点表现为注重寓意,善於运用象徵的手法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建造上,“为冢似祁连山”,以纪念他的不朽功勋。配置竖石和多种动物雕刻,独创的综合群体,成功展示了深山野林猛兽出没的艺术意境,《马踏匈奴》是整组石雕中的象徵中心。并巧妙地运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和灵活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的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这一时期的建筑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砖汉瓦”将建筑、雕塑、书法结为一体的奇妙结合,是我国建筑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像砖和画像石以砖石将绘画与雕塑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变化多样,同样独具民族特色。

秦国有悠久的石刻艺术传统,在凤翔西村春秋时代的秦宫陵园中,曾出土两件高约22厘米的石俑;战国时代,秦昭王在咸阳兴建横桥,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镇水石牛。秦始皇时期,玉石雕刻有了显著的进步,据晋王嘉《拾遗记》记载,秦代的刻玉善画工烈裔,“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另据《三辅黄图》记载,秦代加固扩建横桥时,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贲的石像;营建骊山陵园时,雕刻一对头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开启了后代在陵墓前雕造石兽、石狮或石辟邪之先河。

青铜纪念雕塑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贾谊《过秦论》亦有“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之语。参考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编钟架形象,可知秦代铸造“钟□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阳宫中两具曲尺形双层编钟架上使用的人形铜立柱。

另据《汉书·五行志》、《西京赋》、《水经·河水注》及《三辅旧事》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铸造12个“各重二十四万斤”的“金狄”,即12个身着“夷狄服”的大铜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铜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写的赞颂秦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两乘大型铜车马,每乘包括四马、一车、一驭手,车马形体相当实物的1/2,每乘总重量达1200公斤以上,铸造工艺十分精良,形象极为生动(见彩图铜车马(秦) 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一号带伞盖的铜车,驭手作立姿,其性质当为导车;二号作篷盖的铜车,驭手呈坐姿,其金属辔绳末端刻有“安车”等字铭。据考证,此车系仿照秦始皇巡视全国时的御乘而铸造,旨在纪念秦始皇“平一宇内”的不朽功业(见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随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种材质的偶人车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马俑及圉师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两种。前者集中发现于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园附近;后者于1978年发现于河南泌阳县官庄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浑圆丰满,俑表施彩绘,作拱手侍立状,造型甚古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就着手穿治骊山;在他去世前,陵区内已是“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园东北隅的临潼县焦家村附近,曾陆续出土一种高约70厘米的圉师俑(马□),作跽坐姿态,造型质朴优美。

1974~1976年,在陵园东垣外的临潼县西杨村南,地处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出土数千件与真人真马等高的兵马俑,其躯体采用泥条盘筑法塑造,头像则运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这批兵马俑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汉代雕塑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石刻 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秦代雕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建筑装饰雕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凭借高度集中的人力与物力,大兴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阳北坂上营造六国宫殿;其次,加固扩建了跨越渭河的横桥,并在渭河南岸营建新朝宫——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骊山北麓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进行装饰美化。

瓦当是强烈反映时代艺术风格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咸阳市东郊窑店镇附近的秦宫遗址,曾出土浮雕着鹿、鸟、昆虫纹的圆瓦当;西安市西郊巨家庄附近的阿房宫遗址,出土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圆瓦当;骊山秦始皇陵区,出土夔凤纹大瓦当;皆以饰纹华丽、风格清新而著称。

此外,在咸阳故城秦宫遗址还出土两种大型空心砖,其一是刻画着龙纹、凤纹、水神纹的空心砖,其二是模印着回纹、菱格纹的空心砖,皆铺砌在宫殿阶基地面上,由此可见秦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发展概貌。

另一组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 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