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岗位是指什么岗位-扶贫岗位是指什么

扶贫岗位是中国为了增进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政策,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用于帮助贫困家庭的就业岗位。扶贫岗位可以包括公益岗位、特岗教师、农村社区服务站等,它们通常是为了满足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需求而设立的。扶贫岗位的设立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改良社会的公平性。

扶贫公益性岗位

一、什么是扶贫公益性岗位

扶贫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部门、乡镇或行政村等开发管理,以实现农村公共利益和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主要目的,主要从事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通过劳动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给予一定补贴的岗位。

原辅助性岗位、公益辅助岗位及其他部门称作公益性岗位的均统一名称为扶贫公益性岗位。

二、哪些单位(部门)可以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

有岗位开发需要的县直部门、乡镇政府或行政村均可开发。

三、扶贫公益性岗位主要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一要切实防止人岗不匹配。

二要防止岗位福利化倾向。

三要防止挂名领报酬。

四要防止不符合文件政策规定的其他类型问题。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补齐制度短板,完善扶贫公益性岗位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公益性岗位在兜底安置、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改善民生中的作用,真正使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

四、安置对象需要什么条件或要求

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有就业意愿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以下简称贫困劳动力),优先安置弱(半)劳动能力人员。

安置对象年龄上:原则上不作统一规定(16周岁以上),但是岗位开发主体(用人主体)要确保劳动年龄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能够完成规定工作量和工作任务要求,从劳动者安全考虑,原则上超过年龄人员不宜安排在扶贫公益性岗位。

安置对象劳动能力上:以弱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为主,未稳定就业普通劳动者可以安排扶贫公益性岗位,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不得安排扶贫公益性岗位。

安置对象不得一人多岗:

扶贫公益性岗位是贫困人口就业的一项援助性措施,主要发挥“稳就业、托底线、救急难、临时性”作用,具有公益性、临时性和过渡性特征。

1.对已经实现稳定就业且收入超过脱贫标准的贫困劳动力,原则上不得安排扶贫公益性岗位。

2.同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不得同时安排在两个以上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

五、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程序上有哪些要求

1.对于《关于进一步完善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青人社秘〔2020〕51号)文件出台前已经开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可通过村民代表会、党员大会等向全体村民代表或党员代表说明岗位开发数量、上岗人员情况等信息。

2.对于《关于进一步完善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青人社秘〔2020〕51号)文件出台后新开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要按照文件要求程序进行开发和按规定进行录用。

乡镇、行政村开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要经乡镇党委或政府会议、村委会议等程序研究、确定,及时公布岗位信息和录用信息(岗位名称、岗位数量、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时长、工作地点、管理考核等)。

人社、交通运输、林业、扶贫等部门开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应按规定确定岗位开发的数量、招聘程序等,发布招聘公告(岗位名称、岗位数量、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时长、工作地点、招用条件、管理考核等),指导乡镇、行政村(社区)结合实际规范开展人员上岗条件审查、人岗匹配和拟聘用人员公示等工作,接受社会各方监督。

临时性、季节性的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选聘,原则上一事一议、一岗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