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实验-班杜拉什么实验
班杜拉的视察学习实验是在实验室中摹拟自然环境,让被试者视察其他人的行动,并模仿这些行动。这些实验研究了人们如何通过视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动。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人们的行动遭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的影响。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生的过程包括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简介
班杜拉(1925-2021),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曾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2.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宝宝实验
(1)实验背景
1961年,班杜拉为了验证人是否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会攻击行为,在斯坦福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关于儿童模仿暴力行为的研究。波波玩偶是和儿童体型相近的一种布偶玩具。
(2)实验对象
班杜拉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中3~6岁的孩子里选择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他将这些孩子分为3组,每组24人,分别是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对照组。
(3)实验假设
第一,观察到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二,观察到成人非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频次比另外2组要低。
第三,儿童模仿同性行为比模仿异性行为要多得多。
第四,男孩的攻击性要比女孩强。
(4)实验过程
参与实验的孩子会先被带到一个有着很多玩具的房间里,房间里有一个大人,这个大人不会和任何一个孩子产生交流。
第一组孩子进入房间后,这个大人就会朝一个玩偶施加暴力。
第二组孩子进入房间后,这个大人只会在一旁安静地玩贴图游戏。
第三组作为对照组,孩子并不会经历上述的实验步骤。
之后班杜拉让3组孩子依次进入到另一个有着玩具的房间中。
研究人员会站在单面镜的后面,观察并记录所有小朋友的反应,结果和班杜拉预想的差不多,也就是看过大人施加暴力行为的孩子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攻击性。
相比之下,其他2个小组也会有1~2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却不会像第一组一样,表现出如此高频的暴力行为,甚至对于没有接触过大人的第三组来说,第二组孩子因为接触到了玩贴图游戏的大人,会表现得比其他两组更加的安静。
(5)实验结论
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观察学习。
3.观察学习四个过程
例子:戚薇女儿Lucky学妈妈化妆
(1)注意过程-选择榜样:注意到妈妈在化妆
(2)保持过程-加工编码:记住了妈妈化妆的步骤
(3)动作再现过程-复制行为:自己也能够跟着妈妈的样子化妆
(4)动机过程-个体决定要不要表现出行为:今天要去见喜欢的小男生,我要化妆。
4.教育启示
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对儿童来说,不仅老师、父母、同伴是重要的榜样,大众传媒也是重要的榜样。这就要求老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注意儿童与哪些人交往,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电视、录像是否健康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4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