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可支是什么意思-不力可谓什么意思
"不力"的意思是不够努力,没有尽力。
三字经当我不听父母的话时,会想到那句三个经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对父母的教诲,我要恭敬地倾听。对父母的指责,我要顺从承受,并且还要努力地改过自新。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敬的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也不能马上就把他顶回去!因为父亲正在气头上,你只要说「是」,父亲的火气就慢慢消下去了。
等他骂完,情绪已经平和后,就会想到,我骂孩子好像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主动的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打个圆场。这时你也要很自然的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可不能马上说:「爸爸,要跟我和解了吗?」我们不要这么死脑筋,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平心静气的接受,父母会提升对你的尊敬和佩服。如此你与父母的沟通就会很好,慢慢的父母会觉得我的孩子最值得我信任。如果你的父亲有心脏病,那要视状况而定。比如:他骂你骂得很凶,心脏病要发作了,你还要不要站在那里「父母教,须敬听」?求学问要学灵活,要念念为父母着想,就知道当下应如何进退。
扩展资料
《弟子规》从生命力建设开题。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父母呼,应勿缓”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遥相呼应,也跟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遥相呼应。圣贤是怎么成的呢?“父母呼,应勿缓”。从细节、从行动力成的。可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接下来作者写道:“父母命,行勿懒。”大家看《弟子规》的次第,呼完了怎么办?该叫你干活了,是不是?呼你,你却没有反应,该怎么办?开始命了,由温和变为强制了。既然你不自觉,对不起,就开始要求你了,你必须给我去。所以,在推进的次第上,“父母命,行勿懒”有了强制的意味。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应勿缓”“行勿懒”的细微的差别:“应勿缓”带有主动性,“行勿懒”则带有被动性,是“应勿缓”的递进。接着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你要敬听;责,你要顺承。
“办事不力”与“办事不利”的解释和区别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评价后世对于姜维的评价,颇具争议。有史学家认为他出兵无度,导致国力疲弊,间接使蜀汉亡国;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并不尽然。
蜀汉丞相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魏国司徒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又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7]
蜀汉官员郤正后在西晋官至太守,著论评论姜维,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位居上将之重位,处于群臣之首。屋宅院舍简陋,没有多余资财和妾室,家中没有声乐娱乐之物,穿衣、出行、日用及饮食上也有节制,薪水也都随手用光;姜维之所以这样,并非刻意表现清廉高尚,而是满足于这样的待遇,没有多余奢求。常人誉成毁败,扶高抑下,都认为姜维投降于蜀,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和家族灭亡是失败作为,而不复探索其他方面,这有异于春秋褒贬人物之本义。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节俭简约,可说是一时之模范。”)
东晋孙盛对姜维评价很差:“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8](“士大夫虽然有百种德行,做万种不一样作业,但忠孝义节是百行中最重要品德。姜维求功名于魏室,而外奔蜀汉,徇私利而违背主君,不可谓‘忠’;为不被杀死,舍弃年老母亲,不可谓‘孝’;加害于昔日祖国,不可谓‘义’;国亡而不死难,不可谓‘节’;且没有德政而驱驰疲累人民以逞强,身负抵御外侮之任务而使国土失守,不可谓‘智勇’。这六样美德,姜维一项也没有。实在有魏之叛臣,灭亡蜀汉之乱相,而说他一时仪表。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节俭,岂不和强盗富贵了,才伪善之道理一样?”)
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则不同意孙盛之批评:“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闇哉!”(“孙盛对姜维的评价,不敢认同,姜维守剑阁,钟会寸不能进,早有退兵的想法,蜀本可保全,但邓艾行险计,兵进绵竹,大败诸葛瞻,成都自行投降。若姜维回师成都,必被前后夹击,如果这就批评姜维守备绵竹不力,不能保住蜀国,并没有道理,及后钟会谋反,企图尽杀魏将,并授大权与姜维,若魏将皆死,姜维杀钟会以复国之计大有可能成功,计谋胆量可称为奇,虽然最后失败,但却不能说姜维只是庸才一名,若当年田单复齐国不成,我们又要说田单只是庸人一名”)
《傅子》:“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9]
陈寿于《三国志》中评论,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10]
《世说新语》:“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7]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赞姜维“赤心千载如生”[11]。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分析:“……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袆;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袆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袆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袆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己国里,反因此而有些疲弊。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12]又云:“从魏齐王芳之立,至高贵乡公的被弑,其间共计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国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国多事之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则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的时间,都在蒋琬、费袆秉政之日,到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国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琬、费袆,应当负较大的责任。”[13]
曾任陈布雷秘书及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之蒋君章,钦敬姜维“明辨忠奸”、“移孝作忠”、“好学不倦”,从不灰心奋斗,“即在无可奈何中,他还是想办法达到光复社稷”,奋斗精神,值得佩服。
办事不力的意思:指某人办事能力差,总是做不好;办事不利的意思:指做事总是不顺利,有运气的因素。
区别:释义不同、用法不同。
1、释义不同
办事不力的释义:指某人办事能力差,总是做不好。
办事不利的释义:指做事总是不顺利,有运气的因素。
2、用法不同
办事不力:指的是没有尽力,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办事不力,工作不力。
办事不利:指的是不好的,没有利的。
比如:不利因素,不利条件。
扩展资料
反义词:事半功倍、精益求精。
1、事半功倍
读音:shì bàn gōng bèi。
释义: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意思是:古人所做的事的一半,功效却一定是古人的两倍,现在就是这样。
2、精益求精
读音:jīng yì qiú jīng。
释义:(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出处:《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意思是: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比如:不利因素,不利条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