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属于什么想象类型-幼儿说谎属于什么想象

幼儿说谎通常属于虚构想象。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当中,虚构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进程,可以帮助他们构建和理解世界。

3.当这类虚构想象开始影响到平常生活时,便可能成为一种问题。例如,如果孩子常常说谎来避免惩罚或取得嘉奖,那末这可能就是一个问题,需要家长和教育者进行干预和支持。

幼儿“撒谎”有什么心理动机呢?

一、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可对讲“大海”的孩子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还没有去过,对吗?”在孩子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再作鼓励:“你讲大海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大海边玩的。”

二、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浅谈幼儿的说谎行为论文有什么创新之处

一遇到孩子说谎,相信家长们都会很担心,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是关系到孩子品德的问题。而事实上,有一种撒谎属于孩子的幻想型撒谎,这是孩子高速发展的想象力与现实有了模糊的交集而引起的。所以,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那究竟幻想型撒谎是怎么回事,以及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案例:小美爸爸的自述 那天我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在路上和往常一样,问她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事和不愉快事,她悲戚戚地说:“邓惠这几天总欺负我”。我感到吃惊,问:“你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她怎么欺负你了?”“她说她不喜欢我,不和我玩,还用拳头打我。”我当时信以为真,对她说:“不要紧,明天爸爸和老师说,让她不再欺负你,还做你的好朋友。” 第二天,我和老师说此事,不料老师讲,邓惠已半个多月没来了,回南方老家了,弄得我哭笑不得。要知道,我女儿是一个从来不说谎话的孩子。我虽然看过一点儿童心理学的书,但没看到过研究儿童这种“瞪着眼睛说瞎话”的内容,不清楚这是儿童的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我的非专业的解释是,对于4、5的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已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和大人进行较正确的语言交流,想象力也有了很大发展,在大人心里,孩子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他们的话是可信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但大人一般忽略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有时对存在头脑里的记忆表象不是非常确定,有时他们会把想象的东西当成自己经历的事情,可能有时会相反。这在我女儿身上也发生过。但这绝不是孩子撒谎,应是他们大脑的发育、认知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吧。我的观察是,等儿童到了6岁,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了。 孩子幻想型撒谎是怎么回事? 现在,对宝宝来说,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还很模糊。宝宝可能会说他没有在墙上涂鸦,这是因为他希望自己没有干过,而不是在故意撒谎。不要表现出生气或烦躁,鼓励他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向他说明撒谎比他可能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更加糟糕。让宝宝觉得说出真相并没那么可怕,这样你就会帮助他把这种小谎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此阶段的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在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当孩子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时 幼儿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便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孩子记忆有误时 幼儿的记忆力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起来,而导致说谎。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当孩子想实现某种愿望时 有的孩子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源于幼儿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试图用谎言达到目的。父母可帮助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要求。 另外,孩子因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与理解,这就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过去一看水并没有开,于是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当孩子想实现某种愿望时 有的孩子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源于幼儿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试图用谎言达到目的。父母可帮助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要求。 另外,孩子因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与理解,这就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过去一看水并没有开,于是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因此,你应该这样做: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不必担心,因为它只是儿童身心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不成熟的产物,纯属无意撒谎。当发现孩子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时,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断然认定孩子在撒谎,而要通过分析了解,把儿童的无意撒谎与有意撒谎区别开来,采用引导谈话法,帮助儿童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童细心观察,准确表达的能力,教育儿童在记忆和表达客观事物时,不随意添上自己的主观想象。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应该满足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鼓励孩子自编一些故事,或者经常与孩子玩假扮游戏。如:可以将家里的一些玩具作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话故事续编等,使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释放,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会损伤孩子的创造与想像意识,或者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感,为成长埋下隐患。总之,幻想型撒谎往往没有什么目的性,有时是很即兴、很随意的,对于这类孩子应注意启发与引导。分享到:> 相关阅读:谨防产后六大致命后遗症对顺产最易产生6大“误会”专柜秋款儿童内衣质优内衣秋衣新疆水果蜂蜜大枣卡通京剧白雪公主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而说谎是指有意欺骗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骗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