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强化是什么理论基础-正强化是什么理论

正强化是一种心理学原理,指的是通过嘉奖或积极的反馈来增强某种行动。这个原理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并被广泛利用于教育、训练和管理等领域。正强化可以增加人们重复某一行动的可能性,由于它们提供了满足感和正面的结果。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努力学习并获得好成绩,他们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嘉奖,这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斯金纳的四种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四种强化理论是: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一个愉快的刺激,会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打个比方,家长想让孩子考试成绩好,就鼓励孩子说:“如果你考试考了第一名,就给你买一部手机。”结果孩子真的考了第一名,后来家长又说,如果你下次还考第一名,就给你买台电脑。这样通过不断提升愉悦的刺激,来强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便是正向强化。

2、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一个厌恶的刺激,会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

比如,孩子非常讨厌喝药,妈妈便告诉孩子,说:“如果你从今天开始,每天都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妈妈就不给你喝药。”这种通过厌恶的刺激,让孩子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便是负强化。

3、消退

消退是指,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不再伴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也会逐渐降低。

比如,孩子爱吃糖,妈妈经常给他买。但是,孩子却因此长虫牙了。这天,孩子和妈妈在逛街,又看到了路边的糖葫芦,孩子吵着让妈妈给他买。结果,妈妈没有理会他,任凭孩子怎么撒娇哭闹都没有用。

慢慢地,孩子也明白到了妈妈不给他吃糖,于是停止了哭闹。实际上,妈妈什么都没有做,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刺激,但是孩子的吃糖欲望却随着强化物的消失而消失,这便是消退。

4、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会受到一种厌恶的刺激,从而使其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同样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孩子爱吃糖,却因此长了虫牙。当孩子再次哭闹,吵着要吃糖的时候,妈妈生气地打了孩子一顿,孩子受到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便消除了想吃糖的这种反应,这种方式便被称为惩罚。

在这里,惩罚和负强化很容易被人弄混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强化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或正强化和负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

扩展资料

斯金纳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把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

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这些二级强化物初时并不具有强化的作用,而是由于它们同诸如食物、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强化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强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