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必须以什么为主体-教学必须以什么为主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批评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

目前教学模式有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网络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学生自学。

1、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弊端是: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

2、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Internet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是其不足之处。

显然,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或者用后者去否定或取代前者,都是不可取的。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

1.简述主要的教学原则,并用例子说明如何使用。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如下: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思想。过去,传统教育思想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无论是在学识教育方面,还是在德性教育方面,都是如此。

总是老师教,学生听、学,甚至要求不走样。其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创造性思维和潜能不能很好发挥,很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要达成以上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必须时时考虑孩子,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和需求。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以孩子的所需和接受度作为中心目标去规划去落实。

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呢?可以通过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去发现孩子们所处的年龄层次及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以了解他们心里的疑惑;可以通过和他们的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相关情况;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来衡量他们的所思所想。

教师作为主导的话,意味着他们是教育的引导者,指导者,而不是中心者。

这要求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创造气氛等行为,来为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平台与机会。

对此,教师应该先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理解他们,方能明白教育的意义,从而转变行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需要做到:

1、教师在教学中在思维的激趣点多下功夫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感悟,使学生变得“好学”、“乐学”,从而开发智力、发展能力。

善于导趣,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会学”素质的首要一步。教师还应千方百计地寻找延续性的思维激趣点,以便使学生松懈的思维重新被激发起来,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把握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多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遵照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养成思路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习惯。

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实例说明如下:

1、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必须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应该使用科学方法来教授公式和定理,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达到启发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或者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知识。

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应该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知识。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并教会他们记忆的方法。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教学原则的作用:

1、指导教学:教学原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准则和框架,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确保了教学的有序性和系统性。

2、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原则能够确保教学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避免教学中的误区和错误。同时,它们能够帮助教师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促进学生学习:教学原则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它们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

4、评估教学效果:教学原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估教学效果的标准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原则的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推动教育发展:教学原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