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理解包括什么-政策理解类是什么

政策理解是一种能力,是指能够理解和解释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文本的能力。它触及到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利用等方面。政策理解是政府决策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对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策理解也是公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对公民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策理解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和技能。

公务员考试综合分析题型和答题思路

一.政策

从广义上说,可以理解为特定主体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政策出台一定有其具体要实现的目标,并且该政策要想实现目标,也必然要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手段或做法,所以目的+手段是公务员考试政策理解类题型的主要特征。

政策理解答题思路:

1.分析政策出台的目的、意义

2.分析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政策本身、落实中)

3.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政策本身的完善、达到目的的其他方式方法)

二、名言警句

所谓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所说所写的闻名言论以及民间广为流传富有内涵/道理的话语,这些言论往往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公务员考试名言警句答题思路:

1.解释含义,揭示道理

2.围绕道理谈重要性

3.结合实际谈落实

三、哲理故事、原理效应

哲理故事是指用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人生哲理的一种题型。题目多以寓言故事、名人典故等为载体进行命制。

公务员考试哲理故事、原理效应答题思路单观点:

1.揭示材料蕴含的道理

2.围绕道理谈重要性

3.结合实际谈落实

公务员考试哲理故事、原理效应答题思路多观点:

1.根据题干信息1得出结论1

2.根据题干信息2得出结论2

3.根据题干信息3得出结论3

4.结合所得到的所有观点谈启示

四、观点类

公务员考试观点类题目,是指不同主体针对某个现象、政策、问题等事物,从不同角度各自阐述自己观点的题目。结构一般为(现象),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怎么看,有人说(道理),也有人说(道理),你怎么看。

观点类答题思路:

1.亮明自身的观点

2.分别分析题干观点并论述自身观点

3.谈具体落实

公务员考试综合分析题型和答题思路小编就说到这里了,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政策理解类题怎么答?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详细政策、相关流程及注意事宜。

Ⅰ.面试相关政策

1、江苏的公务员面试采用什么形式?

面试的形式有很多,如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而公务员招考较多采用结构化面试的形式,也会有少数部门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江苏省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

2、什么是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又称结构化面谈。该方法具有严谨的结构性,它对面试的目标、测评要素、试题构成、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考官在面试过程中不得随意变动,因而该方法比较好地体现了面试的公平性。

3、面试人选如何确定?

公共科目笔试阅卷结束后,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研究确定各类职位最低合格分数线。

各级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在笔试合格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按计划录用人数3倍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的人选。

面试前,招考单位须对面试人选进行资格复审。通过资格复审人员名单由市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在有关网站公布。复审不合格的,取消面试资格,并在报考同职位的笔试合格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面试人选。

面试成绩不设合格线,但形不成竞争的面试职位报考人员,面试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面试成绩由主考官当场通知考生。

4、总成绩如何计算?

面试结束后,有专业科目考试的职位按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占35%、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占15%、面试成绩占50%的比例(法院聘任制书记员职位按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占30%、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30%的比例),其余职位按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的比例,均采用百分制计算报考人员总成绩。

5、面试前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①普通高校2013年应届毕业生需携带身份证、学生证、所在学校出具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指已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大学生)等,委培、定向、联办的毕业生应提供委培、定向、联办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的证明。

②社会人员需携带身份证、户籍证明、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经市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也可在体检前提供)等相关证件。

③需减免考试费用的特困考生、按政策性安置条件报考的考生应提供有关证明。

④留学归国人员提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证的学历证明、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证明材料。

⑤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提供安置地的户籍证明或身份证。

⑥报考职位要求提供的资格证书及其他证明材料,其中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可提供相应等级的合格证书或425分(含425分)以上国家大学英语考试成绩。

上述证明材料均要求为原件,并提供复印件。

Ⅱ.面试的组织

1、面试的题量与时间是怎么样的?

结构化面试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试题量6题左右。但全省规模的面试,由于人数众多,组织面试的要求和成本很高,所以面试的题量会减少,通常为4题,面试的时间也会缩短,通常在20分钟左右。

2、面试考官由哪些人组成?

所有面试考官均须持有省人事厅颁发的三级面试考官证书(特邀面试考官除外)。主考官原则上由特邀考官担任。凡面试考官与应试人员之间有属《公务员法》中规定的回避关系,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回避的,必须回避。

每个面试考官小组由7名考官组成,其中1名为特邀考官,由招考单位的领导或人事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其余为固定考官,由组织、人事部门随机抽取、组合,每个面试小组当天面试考生人数一般不超过25人。

3、考官是怎么评分的?

面试计分方法为去掉考官评分中的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取有效评分的平均值,即得出考生的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面试成绩保留2位小数,第3位小数按“四舍五入”办法处理。面试结束,由主考官当场向考生宣布成绩。

4、江苏的公务员面试公正吗?

江苏的公务员面试的公正性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面试当天,面试考官须提前到达考场封闭并现场抽签决定分组。凡参加面试的考官面试期间均关闭所有通讯工具。另外,我省还不断扩大考官异地交流的范围,包括县一级和地级市一级。

参加面试的的考官须持有江苏省二级或者三级考官证书,并且要求在近几年的面试工作考核中,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在面试过程当中,全省各地人事考试中心对每一位考官的工作情况都要进行客观记录和跟踪考核,面试结束后,及时做出评价,一旦发现明显打分较低或者较高以及其他异常现象,该考官将被取消考官资格。而且,江苏省还将在网上公示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名单,如果发现问题会取消相关考生的录取资格。

为了增加面试的透明度,江苏还在面试考场设立旁听席,邀请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考生家长,对招录面试的全过程进行现场监督。

Ⅲ.面试的内容及应试技巧

1、江苏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的目标与测评要素是什么?

江苏的面试主要测试应试者的通用能力,其测评要素通常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个性稳定性、举止仪表等。

2、面试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要想面试制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准备。面试大战在即,自然会产生紧张、焦虑、兴奋等心理现象,这是正常但却又必须加以调适的。考前一定要通过身心两个方面的调节,使自己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去迎接面试。

(2)形象准备。形象准备就是装扮自己,这种装扮应该自然、大方,而不要刻意雕琢,矫揉造作,要与自己的形象、气质、身份相协调,从而给众考官良好的第一印象。

(3)知识准备和能力训练。面试是没有范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面试不可准备。针对结构化面试的测评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可以说是应对这种面试最重要的技巧。这种训练可以是自己精心的研习和演练,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培训班进行,选择培训班主要看培训师资的水平和实战经验。

3、怎么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很多考生或是辅导班应对面试都将重点放在各种题目的准备上,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具体试题的训练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只具有或然性。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最关键的是紧扣测评要素,因为试题是千变万化的,但这些试题的测试目标和测评要素却是不变的。

4、语言表达能力类试题应该如何回答?

大规模的面试中通常没有相关的试题(有的地方偶尔会以演讲题的形式来测试该要素),但仍然会有一定的分值。它要求应试者在面试中用词准确、全面,表达清晰、生动流畅、富于逻辑性。

5、逻辑思维能力类试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些地方也称综合分析能力,通常都有专门的试题对该能力加以测试。试题一般都要求应试者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或格言警句或是用几个(一般是五个)给定的词汇编一个故事,当然也有通过演讲题来测试该测评要素的。回答问题要求全面、准确、辨证、敏捷、逻辑性强。

6、计划组织能力类试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些地方也称组织协调能力,各地的面试通常都对该能力加以测试。试题一般是要求应试者策划组织一次活动或是要求应试者对特定时空条件下彼此矛盾、冲突的几件事进行统筹安排(后一种形式的命题思路现在出现的越来越多),主要是通过观察应试者的回答来考察其计划组织的全面性、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有效性。

7、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类试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些地方也称人际交往能力。在测试这一能力时,命题者通常将应试者置于一个有着矛盾冲突的人际环境之中来观察应试者是否具有人际沟通与协调的意识,以及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和技巧。答题要点在于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人际间的适应;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8、应变能力类试题应该如何回答?

对该能力的测试主要是通过让应试者处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或是处理一个突发事件来观察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它要求应试者能够区分各种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或是面对意外事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要点是反应迅速,办法多,且合理合法,有效可行。

9、个性稳定性试题应该如何回答?

近年各地的公务员录用考试通常以压力题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个性稳定性。在回答这类压力型试题的时候,应试者应注意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对压力强烈反弹,从而显示出个性的不稳定性;二是不敢直面压力,答题时回避压力,或是在压力的“胁迫”下沿着压力的方向作被动思维,从而显示出个性的柔弱。考生正确的回应方法应该是,能够直面压力,准确地分析压力,恰当、有效地化解压力。

10、举止仪表是如何评分的?

大规模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对这个测评要素通常不设专门的试题,主要是由各位考官通过对应试者在面试中的具体表现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一测评要素要求应试者在面试中穿着打扮自然得体、言谈举止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情绪稳定、沉着冷静、忍耐性好。

11、应对结构化面试有临场技巧吗?

(1)尊重考官。应试者从进入面试考场到面试结束出考场都要体现出礼貌,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应试者进入考场应主动向考官问好,但礼貌的表达要适度,过于拘谨,会显得紧张或不自信;过于夸张则会显得言不由衷,都会影响考官对应试者的看法。

(2)注意倾听,可以记录,有权提问。倾听问题时应该注视着考官,这不仅有助于你准确理解考官提出的问题,也使你显得自信和礼貌。在倾听过程中以及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做适当的记录,但不宜太多。对考官提出的问题没听清楚时,可以要求考官重新重述提出的问题(注意礼貌)。

(3)用普通话与考官“交谈” 。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可以为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锦上添花,而以“交谈”的方式回答考官的问题则有助于你拉近与考官的距离。切忌用“播音”的方式回答问题。

(4)注意控制时间。超时是严重的“犯规”(考官通常不会允许),时间剩余太多则会显得回答不充分,因此要科学安排时间。通常每个问题的时间在5分钟以内,最好的时间分配是,准备作答控制在1分钟以内,回答3分钟左右。当然,具体的时间分配还要根据每个题目的具体规定。

公务员面试会考察时政类的题目,而时政类题目又细化的分为了现象类和政策理解类。今天教育专家跟大家一起来说说政策理解类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想要知道怎么答就要先了解政策是什么。所谓政策通常是指国家或者某个组织发起管理某项社会事物的一种规定。有广义和侠义之分。而我们在实际面试中也会发现,其实政策和现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去解决某一种社会问题。所以想打好政策理解类的题目,就必须要知道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为什么要解决。政策是不是能够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达到药到病除。

基于对现象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深入的去剖析一个政策,是不是可以有效的实施的问题了。因为一个政策可能确实能起到效果,但是未必就一定能执行,比如迟到就要去砍掉一支胳膊,这看起来确实解决了迟到问题,但是我们不可能去执行,这样政策就没用,所以我们还要考虑是不是可以符合,社会的正常秩序、法律、技术、资金等多方面。

政策可行了,那么是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呢肯定不是,不要忘了解决问题需要有很多方面共同支撑,而政策可能解决的只是一方面,所以我们还需要其他的助力。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道政策理解题目。

例题

为打造宜居城市,某市已经取缔了一个三十多年的夜市并明确表示还将陆续取缔二十四个夜市,对此你怎么看

试题分析

目的分析:目的分析无外乎看这个政策为什么出台,政策的出台肯定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越严重说明越有必要出台政策解决问题。所以说目的分析就是对于必要性的分析。打造宜居城市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现在我们的城市,大城市病问题严重,颜值急剧下降,垃圾围城,污水横流,问题这么严重当然要打造宜居城市,所以说从目的上来说打造宜居城市势在必行。

手段分析:手段分析就是指分析一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采取的手段是否有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是实行之后有没有不良后果。归纳一下一个是有效性,一个是可行性。那我们结合例题看一下,取缔夜市对于打造宜居城市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目前夜市问题严重,随意占道,非法经营,垃圾污染等。取缔夜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带走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没了自然而然我们的城市也就更宜居了,所以说取缔夜市对于打造宜居城市是有帮助的,手段有效。手段有效了那可不可行呢作为政府的强制措施,执行起来问题不大。那执行之后呢。有没有问题呢那肯定有。也是养活了这么多人,取缔夜市会令他们难以维持生计。市民也会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夜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取缔掉也就意味着文化消失了,所以说执行之后还是有问题的。

经过目的和手段的分析发现,取缔夜市打造宜居城市可行但也要规避一些问题,这就是分析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