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的四个步骤-外化思路什么意思
"外化思路"通常指的是将抽象的思想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的情势,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通过图表、模型、示例等。
在技术领域中,"外化思路"常常被用于软件开发和设计过程当中。通过将想法和需求可视化,开发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并更容易地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在教育和培训领域中,"外化思路"也被广泛使用。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图表、演示文稿、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这类方式,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外化思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概念。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利用中,它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简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教授心智技能或者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的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教育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批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就是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识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思路和结构
写文章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还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思路和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思路是作者思想认识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如何承接、过渡,怎样围绕中心把选择的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地方需要为文章下一步发展做好铺垫,哪些地方要与文章的前一部分有所照应,怎样结尾等,予以梳理,使之条理化、文字化的过程。这一系列的思索、谋划,即是理清思路的工作。理顺思路,非常重要,思路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得流畅。而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它是作者思路的外化体现。
思路与结构紧密相关,思路决定结构,结构体现思路;思路是文章的内在脉络,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呈现。这正像盖房子,对房屋的整体构想相当于“思路”,盖好的房子所体现的构造、样式即为“结构”,而盖房子的过程就是“写作”。
文章的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就像人们可以设计、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子一样。但文章结构的确立,又都会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个是生活本身固有的规律,如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总有一个过程,环境、景物的构成总有一定的层次,阐发道理也总会有一定的顺序步骤:一个是文章主旨的制约作用,主旨是文章的“统帅”,文章的结构形式当然也必须为表现主旨服务。文章的结构形式尽管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有悖于以上两条。所以文章虽无“定体”,但其结构形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总结出一个“大体”,即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
常见文章结构模式有“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
纵向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过程结构文章。这种结构又有几种主要形式:文章完全按事件的过程来展开记叙,形成顺序承接的形式,如《散步》;也可以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倒装承接的形式,如《背影》;还可以采取连环承接式,这类文章描写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因此文章各部分之间没有时间和过程的先后顺序,但各部分之间却是环环紧扣逐层展开的。
横向结构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关系或事物的性质和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结构文章。例如《秋魂》,作者从“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七个方面来写“秋魂”──秋是艰辛与忧患后的成熟,是缤纷的色彩,是新生命的孕育,是播种后的收获,是宽厚的胸襟。
比较复杂的文章往往采用纵横结合式的结构:它在总体上采用纵向式(或横向式)结构,而局部又运用横向式(或纵向式)结构。例如《父子情》一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结构文章,是纵向式结构,但写到自己八岁时,却分别写了父亲割盲肠、写《四世同堂》、与朋友谈天、叫“我”“傻小子”、对子女学习取“放任自流态度”、鼓励“我”的各种爱好、带“我”访友及上街等事情,又交叉以横向式结构。
现在又有“蒙太奇”结构、“意识流”结构等。
写文章时究竟采用什么结构形式,要依据表现主旨的需要而定。
同学们在写作中常犯的结构不清的毛病,根子往往在于动笔之前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或者在写作时没能确定到底采用纵式结构还是横式结构,形成两种结构的错杂,还有的同学在运用纵横结合结构时,在纵与横的转换处缺乏必要的交代。只要我们在写作时能按照理清思路、确定结构、列出提纲、动笔写作的程序去做,经过练习是不难写出思路清楚、结构合理的文章的。
(责任编辑:副主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