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宾馆工作怎么样-友谊宾馆有什么职位
![友谊宾馆工作怎么样-友谊宾馆有什么职位](https://edu.h3e.cn/img/友谊宾馆工作怎么样-友谊宾馆有什么职位.png)
友谊宾馆的职位有:前台接待员、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前厅经理、客房部经理等。
栗亚的精彩创业路
1993年,栗亚辞教从商,开始他平稳而波浪不惊的商海之旅。那一年的10月,他无意间光顾了一个美国的医疗器具展销会。在细细看完所有喂食器产品后,惊异地发现,展销会上同类的医疗产品,无一例外都存在缺陷。
这可是在美国,参展的都是那些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牌产品啊!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或许,正因为是老牌子,几十年不变,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来取代它呢?”一个大胆的设想迅即跃出他的脑海。
这个喜欢冒险的经济学博士,未作任何市场调查,便自己动手画图,设计了一款医用喂食器。“我的感觉很好,但不知道市场有多大。”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栗亚是1981年吉林省文科高考状元,1985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来到美国,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教授,1992年获经济学博士,成为美国GETTYSBURG大学助理教授。
美国学术界的职务,一个位置有时有三四百个竞争者。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刚拿到博士学位就在美国大学获得助理教授职位已属不易。有意思的是,尽管喜欢学校的工作,但栗亚很快发现:“教学本身缺乏创造力或者创造力不够大”。
1993年5月,已过而立之年的栗亚果断地辞去了来之不易的职位,两手空空踏上了茫茫创业之路。
当年栗亚辞教创业,选择人命关天的医疗器械行业作为事业的起点,真可谓是“扬短而避长”。 即便是在11年后的今天,我们对他当初的选择仍充满疑惑。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失败就重新再来。”栗亚耐心地、慢慢悠悠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过去,他解释说,“没有风险的投资就不是好的投资。”言谈之间,已把自己最初的创业举动看成了一种风险投资。
在美国,你如果没有产品,光有一个图纸,很难做成生意;当然,如果在那里办厂,资金和成本也是栗亚这样的“穷秀才”所难以承受的。于是,他在把自己设计的喂食器市场定位于美国的同时,明智地将生产基地选在了中国。在吉林老家,栗亚依靠亲戚朋友,与长春的企业合作,很快便生产出了第一个喂食器,并顺利通过了美国FDA认证。 栗亚按照美国的市场要求设计生产出了产品,获得了美国的认证,拥有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护照”。事实上,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熟悉中美贸易历史者都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任何人要想把一个在中国生产的医疗器具销售到美国市场,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怎样才能让美国的客户相信,这是一个高品质的产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栗亚采取了迂回战术,先绕了一个大弯,花两年时间拓展拉丁美洲、中东、东南亚等美国以外的国外市场。
这期间,他将生产基地从长春移到了工人素质相对较高、海运便捷的上海;聘请了美国专家长期驻扎上海,用几个月时间,建立起质量体系,严格培训人员,以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 经过了两年的打磨,到1995年,栗亚开始探路美国市场。他找到了世界最大的医疗机构美国百特集团,成功地使它成为自己的客户,同时请百特派技术人员来,帮助发现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这样一种策略,栗亚的产品开始批量进入美国。到目前为止,他所创办的美国美华(Amsino)国际医疗集团公司一共有8条生产线,出产输液、输血、泌尿、呼吸、喂食系列400多种新产品,每天2个集装箱,每年700多个集装箱,源源不断从上海运销30多个国家,其中80%以上销往美国。“尤其是喂食器,目前已经占据了美国市场的40%之多。” 靠着优良的品质,经客户的口耳相传,栗亚的医疗产品在美国渐渐有了名气。 商海行走十余年,栗亚如今已成为拥有3000万美元资产的老板。他所创办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除了上海的分公司,在海外的控股公司也已经成立。
有趣的是,公司所生产的400多个医疗产品,没有正规医学背景的栗亚竟然参与了其中大部分产品的研发工作。
这让我们感到好奇。栗亚介绍说,这一切与他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有关。“文革”期间,只有6岁半的栗亚曾跟随父母下放农村。在几乎没有医疗设施的乡村,他发现老百姓生病一般都得不到治疗。病重了,请赤脚医生来一次,下一次就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了。农村太缺少医生了。于是,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啃”中医的书,在自己身上找穴位,背着父母偷偷地给自己扎针,从疼、麻、酥、酸种种感觉中体会用针的技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慢慢地学会针灸、用药、打针等基本技能。
高考时,一心想学医的栗亚在父母坚持下,将5个志愿都填在北大。由于当时北大还没有医科,栗亚只好忍痛割爱,选择了经济系,寒窗10年苦学经济,从国内的经济学学士变成了国外的经济学博士。
“小时候的爱好,往往能够影响人的一生。”10年后,在不知不觉中,栗亚绕了一个大圈,专心投入与自己小时候爱好有关的医疗行业。 在过去的4年中,栗亚的公司每年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尽管质量体系是国外的,产品市场是国际的,开始时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等也是从美国直接派过来的,但是栗亚从没有放慢过“人才本土化”步伐。
他很清楚,中国本地人才的稳定性要大大高于外国人才,成本更是大大低于外国人才。他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在中国,请一个美国管理人员的费用,可以请10个中国管理者;请一个美国的工人,则可以请20个中国人。
目前,美华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所有工程师、项目经理都早已经是中国人。“人才本土化”已经成为现实。
在美国公司总部,他更愿意按美国规则办事,公司总部40多个销售人员全都是美国人。同时,他还聘用西班牙人来开拓拉丁美洲各国业务,聘用韩国人来打理韩国业务,聘用中国人来主管中国业务……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职员各司其事,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开拓事业尽力。 也许,你会感到吃惊,在医疗发达的美国,目前腹腔手术尿路感染率竟然高达20%。通过什么手段可以减少或避免感染?栗亚他们正在研制一种携带药物并能较长时间防止微生物生长的导尿管,将药物与医疗器具相结合,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这或许将成为下一阶段美华公司一个新的亮点产品。
为了扩大业务,栗亚已经准备了公司的上市方案,预计将在2008年上市。不过,无论是开发喂食器还是抗菌导尿管,无论是开设分公司还是公司上市,对于栗亚来说,尽自己能力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安全有效而又能减轻痛苦的高品质的产品,才是他追求的最高目标。
眼前的栗亚,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美国,一部分在中国,还有少量时间在其他国家。与一般的商人不同的是,在忙碌于医疗器械业务的同时,他并没有忘掉学了10年的经济学专业。
2003年12月,通过他的邀请和资助,他的导师、75岁的诺贝尔奖得主史密斯教授来到北京,在北大、清华登台演讲经济学。在友谊宾馆大堂,栗亚把我们引见给了他的导师----那个头梳马尾辫,脚登羊皮靴,戴金属胸牌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希望通过介绍自己导师以及其他专家来华演讲,并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能将国外先进的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中国。或许有一天,他会重操就业,像他的导师那样登上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讲坛,为中国年轻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
找工作的过程不外乎投简历、笔试、面试。如果过不了简历关就没机会进入笔试;如果过不了笔试关,也就没资格进入面试。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只要有准备、有勇气,机会就能争取来。
缘起:笔试失败不甘心
“面霸”是大家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词了。这“霸王面”咋一看还真容易被看成“面霸”,但是它可不是“面霸”的另一种称呼,而是强行要求面试。即没有通过笔试,没有获得“一面”资格,却主动找到用人单位,要求被面试。老实说,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还觉得蛮搞笑的,立马联想到吃“霸王餐”。想想看,两者还真有相通之处。“霸王餐”是吃饭不给钱,“霸王面”是没有“通行证”强行参加面试,一样很“无赖”!所以,个人以为“霸王面”这个词很是传神生动。在毕业的Job-hunting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一次“霸王面”。
2003年底,当向往已久的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来学校招聘时,战战兢兢地投出了简历,惴惴不安地参加了笔试。笔试出乎意料的难,除了写作外竟有一大堆数学、逻辑、经济方面的题。学外语的我在人民大学的礼堂内如坐针毡,对笔试结果自然不抱太大希望。等待面试通知的过程最难熬,好在BBS上对笔试的讨论让我稍微安慰了一些。“原来大家都觉得很难,不是我一个人呢!”12月,无奈却也坦然地接受了被拒的事实。我向来胆小,本也没有勇气会想到“霸王面”这招。然而BBS上群情激昂地讨论着“不管笔试结果,直接去参加面试”———让我心蠢蠢欲动呀。
组队:人多力量大
蠢蠢还只是欲动罢了,真正有动作还是因为看见BBS有人发帖,一本正经征集“霸王面同伙”。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嘛,只身“霸王面”的成功几率微乎其微,于是有人开始组织“霸王面”的小团队。发起者是某宿舍的2个“落榜生”,因为笔试结果让他们非常郁闷。他们宿舍参加笔试的都没有过,反倒是一个没参加笔试的人接到了面试通知。(这其中的奥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暂且按下不表。)他们的逻辑是:既然没有参加笔试都有资格参加面试,那么参加了笔试的人更有资格进入面试!(算“强盗逻辑”吗?)
很快就有人响应了,也是对笔试结果不服气的。“据说中文系但凡参加笔试的人都进入了面试,明显偏心。凭什么我们哲学系的就不如他们?”议论纷纷后已经有人行动了,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为了心仪已久的工作,什么淑女作风啦、循规蹈矩啦都顾不上了。寻思着,反正人多力量大,所谓“法不责众”。再说,我又不是挑头的,万一有“不测风云”,也不会一人扛,一狠心就报了名。怀着各自不同的缘由,为着相同的一个目标,5男2女的“霸王面”小队形成了。(暗自庆幸有一MM做伴。)
强攻:要求面试机会
通过BBS联络,确定了最后成员,大家就商量行动方案。虽然没啥战略,好歹也得做战术准备,要打有准备之仗。那个哲学硕士理所当然成为这次“霸王面”行动的“队长”。他建议先电话联系一下,让对方有所准备,这样也不至于太唐突。组员们一致同意。考虑到万一电话无法联系上,或者对方坚决不同意,我们决定预先商定行动时间。毕竟我们是去打乱他们正常工作的,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大伙商量了个自以为方便的时间———下午4:00。我们估计这个时候,一天的`面试即将结束,HR应该松口气了。
那天中午,“队长”短消息传来,电话联络失败,按原计划直接“杀”过去。于是,下午3:30,我打了个车到友谊宾馆。天公作美,路不堵,提前到达:
4、00,7个人在友谊宾馆门口集结完毕。在“队长”的带领下,一干人“闯进了”传说中的201室(面试房间)。
对方并没有被我们7人“来势汹汹”的架势吓倒,其中一个年轻的女孩自称是HR部门的,出面和我们交涉。她说当天的进程已经排满了,没时间安排我们面试。“我很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今天的面试已经排到晚上了,根本没时间给你们,希望你们谅解。”听着她客气而不留余地的回答,我心凉了半截,觉得这趟算是白跑了。不过,“队长”没有放弃,他反复说明我们几个是多么热爱他们的报纸,多么憧憬能成为其中一员。其他人在一边附和。最后,几乎是强行留下了所有人的简历,几个男生一脸“土匪”气,半威胁似地要求她无论如何要给个答复。
正果:5小时后迎来面试
从201出来,我们听天由命地等在大堂。我和那个MM对“队长”等人表示了感谢,“要不是你们,我们肯定没有勇气来‘霸王面’,要不是你们,我们也肯定没有勇气‘强迫’对方收下简历,还要求给答复。”“你们这不是讽刺我们脸皮厚吗?”队长的话把大家逗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大家很自然地聊起了天。
一直到6点多,还是没有回音,大家都没心情去吃饭。虽然对答复不抱太大希望,我们还是为面试临时抱起佛脚———模拟自我介绍。在把自己的基本情况、特点等绘声绘色地介绍完之后,每个人都不忘竭尽所能地夸奖报业集团旗下的几份报纸,强调自己对某报纸的热爱,就差口号似地呼喊“我爱某某报”了。快9点的时候,我们终于等来了回复———对方同意给我们一次面试机会,安排在9:30进行。
我们被分成了2组,我和另一个MM(北大政治学系),“队长”(哲学硕士),一个法学本科生在同一组;另外3人在一组。我们4人外加一个兰州赶过来的男生被安排在一起面试。面试开场很普通,自我介绍。于是,我们四个人就把刚刚准备过的说辞重温了一遍。
2位考官明显感受到大家的热情,表情很温和。我猜他们对“霸王面”还是稍稍有点感动的。之后,他们了解了我们的意愿是采编,给出一个题目:关于一个探讨自杀状况的会议是否有报道价值,如果有大概怎么报道。思考了一会后,我们就开始轮流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段讨论之后,他们突然问我们有没有从事广告发行方面的意愿,我很开心啦,我对广告很感兴趣。于是我开始讨论起媒体的Marketing和Sales方面的问题。从报纸的定位与读者定位,以及两者和广告定位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面试结束得比预料的早,因为考官没时间了。所以最后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匆忙,没有深入讨论。在我们走出宾馆没多久,考官也提着行李走了,说是要赶去武汉招聘了。
“霸王面”感言
虽然平生第一次“霸王面”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但对这次“霸王面”的感受套一句俗话是———我不后悔。因为这是自己主动出击,赢得一次机会,积累一回经验,还认识了不少朋友,还听说了有通过“霸王面”最终成功的例子。不过,毕竟“霸王面”非正常途径,偶尔为之尚可。前提是你对那个单位和职位真的非常喜欢。“霸王面”体现了你的诚意和主动性,机会也许就会在你再努力一下的时候出现。
当然,要想成功“霸王面”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找好同伴,一个人势单力薄;其次,行动要有计划,太鲁莽容易失败;最后要有耐心和诚意。我不提倡大家都去“霸王面”,不是所有单位都能接受“霸王面”的。在简历筛选和笔试筛选的过程中,肯定会错过和漏掉部分人才,这很正常。所以,你至少要确定自己可能是被漏掉或者错过的那部分,否则“霸王面”就太无理了。例如,学计算机的应聘IT企业,没过笔试关,说明专业知识掌握没达到要求,“杀过去”要求面试,估计对方也是不会理你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3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