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感觉-主动感对什么感觉
![主动的感觉-主动感对什么感觉](https://edu.h3e.cn/img/主动的感觉-主动感对什么感觉.png)
"主动感"通常指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它可以带来积极的感觉。例如,当你对某件事情充满热忱时,你会感到主动感,这类感觉会让你更有动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具体来讲,主动感可以带来以下感觉:
1、 自我效能:当你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你会感到自我效能。
2、 勇气和决心:主动感可让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挑战和困难。
3、 热忱和兴趣:当你对你正在做的事情充满热忱和兴趣时,你会感到主动感。
4、 成绩感:当你成功地完成了某个任务或到达某个目标时,你会感到主动感和成绩感。
主动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让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感遭到快乐和满足。
教育心理学中自主性与主动感怎么区别
“自主性”这一名词出自于教育学中关于学习的性质描述,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
“主动感”一词来源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指的是,在儿童期(1.5~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解决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1.儿童早期(一岁半至三岁):自主感对羞耻感。此阶段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藐视外部的控制,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让我来”“我不”成为此阶段孩子的口头禅。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 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限制过多、指责或惩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2.学前期(三岁至六七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33145.html